01-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本章节下载: 01-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529.38 KB)
目 录
1.4.4 配置成员接口为工作在1:1主备模式的聚合组的主接口
1.4.5 配置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接口延时回切功能
1.4.6 配置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备份接口处于DOWN状态
以太网链路聚合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以太网逻辑链路,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如图1-1所示,Device A与Device B之间通过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连,将这三条链路捆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条逻辑链路Link aggregation 1。这条逻辑链路的带宽最大可等于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的带宽总和,增加了链路的带宽;同时,这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互备份,当其中某条物理链路down,还可以通过其他两条物理链路转发报文。
链路捆绑是通过接口捆绑实现的,多个以太网接口捆绑在一起后形成一个聚合组,而这些被捆绑在一起的以太网接口就称为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每个聚合组唯一对应着一个逻辑接口,称为聚合接口。聚合组与聚合接口的编号是相同的,例如聚合组1对应于聚合接口1。
聚合组/聚合接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三层聚合组/三层聚合接口:三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三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三层聚合接口。在创建了三层聚合接口之后,还可继续创建该三层聚合接口的子接口,即三层聚合子接口。三层聚合子接口处理与该子接口编号相同的VLAN的报文。
聚合接口的速率和双工模式取决于对应聚合组内的选中端口(请参见“1.1.2 2. 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接口的速率等于所有选中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模式则与选中端口的双工模式相同。
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具有以下三种状态:
· 选中(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选中端口”。
· 非选中(Un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不能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非选中端口”。
· 独立(Individual)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口参与数据的转发。当聚合接口配置为聚合边缘接口,其成员端口未收到对端端口发送的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报文时,处于该状态。
操作Key是系统在进行链路聚合时用来表征成员端口聚合能力的一个数值,它是根据成员端口上的一些信息(包括该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等)的组合自动计算生成的,这个信息组合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操作Key的重新计算。在同一聚合组中,所有的选中端口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它们各自的优点如下所示:
· 静态聚合模式:一旦配置好后,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就不会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比较稳定。
·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能够根据对端和本端的信息调整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比较灵活。
处于静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静态聚合组,处于动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动态聚合组。
参考端口从本端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对于聚合组内处于up状态的端口,按照端口的高端口优先级->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首先选择原来的选中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此时多个优先次序相同的端口都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且都不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2所示。
确定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静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静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对于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和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
¡ 全部相同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即使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也不会立即成为选中端口。这样能够尽量维持当前选中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断,但是由于设备重启时会重新计算选中端口,因此可能导致设备重启前后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不一致。
¡ 存在不同时,若后加入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且端口优先级高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则端口优先级高的成员端口会立刻取代端口优先级低的选中端口成为新的选中端口。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LACP协议的内容及动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LACP协议是一种实现链路动态聚合的协议,运行该协议的设备之间通过互发LACPDU来交互链路聚合的相关信息。
动态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可以收发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本端通过向对端发送LACPDU通告本端的信息。当对端收到该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所在端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使双方可以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
LACP协议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大类,如表1-1所示。
表1-1 LACP协议的功能分类
类别 |
说明 |
基本功能 |
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系统LACP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优先级、端口编号和操作Key |
扩展功能 |
通过对LACPDU的字段进行扩展,可以实现对LACP协议的扩展 |
LACP工作模式分为ACTIVE和PASSIVE两种。
如果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且对端的LACP工作模式也为PASSIVE时,两端将不能发送LACPDU。如果两端中任何一端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时,两端将可以发送LACPDU。
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将LACP优先级分为系统LACP优先级和端口优先级两类,如表1-2所示。
表1-2 LACP优先级的分类
类别 |
说明 |
比较标准 |
系统LACP优先级 |
用于区分两端设备优先级的高低。当两端设备中的一端具有较高优先级时,另一端将根据优先级较高的一端来选择本端的选中端口,这样便使两端设备的选中端口达成了一致 |
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
端口优先级 |
用于区分各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的优先程度 |
LACP超时时间是指成员端口等待接收LACPDU的超时时间,LACP超时时间分为短超时(3秒)和长超时(90秒)两种。在LACP超时时间+3秒之后(即6秒或93秒之后),如果本端成员端口仍未收到来自对端的LACPDU,则认为对端成员端口已失效。
LACP超时时间同时也决定了对端发送LACPDU的速率。若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则对端将快速发送LACPDU(每1秒发送1个LACPDU);若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则对端将慢速发送LACPDU(每30秒发送1个LACPDU)。
参考端口从聚合链路两端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 首先,从聚合链路的两端选出设备ID(由系统的LACP优先级和系统的MAC地址共同构成)较小的一端:先比较两端的系统LACP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 其次,对于设备ID较小的一端,再比较其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由端口优先级和端口的编号共同构成):先比较端口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端口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端口号,端口号越小其端口ID越小。端口ID最小、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3所示。
与此同时,设备ID较大的一端也会随着对端成员端口状态的变化,随时调整本端各成员端口的状态,以确保聚合链路两端成员端口状态的一致。
确定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仅全双工端口可成为选中端口。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动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本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改变时,其对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也将随之改变。
· 当动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一旦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就会立刻取代已不满足条件的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在网络设备与服务器等终端设备相连的场景中,当网络设备配置了动态聚合模式,而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聚合链路不能成功建立,网络设备与该终端设备相连多条链路中只能有一条作为普通链路正常转发报文,因而链路间也不能形成备份,当该普通链路发生故障时,可能会造成报文丢失。
若要求在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可通过配置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相连的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使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都作为普通物理口转发报文,从而保证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多条链路可以相互备份,增加可靠性。当终端设备完成动态聚合模式配置时,其聚合成员端口正常发送LACP报文后,网络设备上符合选中条件的聚合成员端口会自动被选中,从而使聚合链路恢复正常工作。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如下:
(1) 配置聚合方式
¡ 配置手工聚合
(2) (可选)配置聚合接口
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使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
¡ 关闭聚合接口
(3) (可选)配置LACP报文透传功能
(4) (可选)开启LACP协议的报文透传功能
(5) (可选)配置Tunnel报文的组播目的MAC地址
(6) (可选)配置影响成员端口选中的功能
(7) (可选)优化聚合组的流量转发
(8) (可选)配置链路聚合与BFD联动
配置了下列功能的端口将不能加入三层聚合组:
· 有关AC与交叉关联的详细介绍请参见“MPLS配置指导”中的“MPLS L2VPN”。
· 接口与VPN实例关联。有关接口与VPN实例关联的详细介绍请参见“MPLS配置指导”中的“MPLS L3VPN”。
建议不要将镜像反射端口加入聚合组,有关反射端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网络管理和监控配置指导”中的“端口镜像”。
镜像组的目的端口不能加入聚合组;聚合成员端口不能再配置为镜像组的目的端口。
聚合接口上属性类配置发生变化时,会同步到成员端口上,同步失败时不会回退聚合接口上的配置。聚合接口配置同步到成员端口失败后,可能导致成员端口变为非选中状态,此时可以修改聚合接口或者成员端口上的配置,使成员端口重新选中。当聚合接口被删除后,同步成功的配置仍将保留在这些成员端口上。
由于成员端口上属性类配置的改变可能导致其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对业务产生影响,因此当在成员端口上进行此类配置时,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由用户来决定是否继续执行该配置。
在聚合接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在当前聚合接口下生效;在成员端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有当该成员端口退出聚合组后才能生效。
聚合链路的两端应配置相同的聚合模式。对于不同模式的聚合组,其选中端口存在如下限制:
· 对于静态聚合模式,用户需要保证在同一链路两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的一致性,否则聚合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 对于动态聚合模式,聚合链路两端的设备会自动协商同一链路两端的端口在各自聚合组内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用户只需保证本端聚合在一起的端口的对端也同样聚合在一起,聚合功能即可正常使用。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3)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stat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4)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5)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加入聚合组。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三层FlexE业务接口不能加入同一聚合组。
(6)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系统的LACP优先级。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优先级为32768。
创建动态聚合组后,不建议修改系统的LACP优先级,避免影响动态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3)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4)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5)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6)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或三层FlexE业务接口加入聚合组。
(7)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lacp mode pass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8)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9) (可选)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CE(Customer Edge,用户网络边缘)双归接入运营商网络时,为了保证业务不中断,可以在CE上部署1:1主备模式静态聚合,为数据传输提供1:1链路备份。
如图1-4所示,在1:1主备模式下,一个静态聚合组只包含两个成员接口。一个成员接口为主接口,另外一个成员接口为备份接口。正常情况下,主接口处于选中状态,可以转发流量;备份接口处于非选中状态,不能转发流量。
图1-4 1:1主备模式静态聚合示意图
1:1主备模式链路聚合配置任务如下:
(1) 配置1:1主备模式静态聚合组
(2) (可选)配置成员接口为工作在1:1主备模式的聚合组的主接口
(3) (可选)配置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接口延时回切功能
(4) (可选)配置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备份接口处于DOWN状态
(5) (可选)切换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备接口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时,聚合组的成员端口不能大于两个。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静态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
link-aggregation mode static backup
(4)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5)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6)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后,仅主接口处于选中状态,可以转发流量,而备份接口处于非选中状态,不能转发流量。为保证业务可靠通信,建议通过本配置指定主接口。指定主接口后,主接口将具有回切功能,即主接口故障恢复后,可以立即切换为选中状态并转发流量。
当未通过本配置指定主接口时:
· 如果成员接口同时加入聚合组,则聚合组内的参考端口作为主接口转发流量。
· 如果成员接口依次加入聚合组,则聚合组内先选中的端口作为主接口转发流量。
当接口未加入聚合组或者聚合组未工作在1:1主备模式时,不能在接口下配置本功能。
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下时,该聚合组只能有一个主接口。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3) 成员接口为工作在1:1主备模式的聚合组的主接口。
link-aggregation primary-port
缺省情况下,成员接口非工作在1:1主备模式的聚合组的主接口。
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接口由于故障而处于备用状态,当主接口故障恢复时需要回切到转发状态。缺省情况下,主接口故障恢复后可以立即切换为选中状态并转发流量。为了避免链路震荡引起主接口频繁切换,可以通过本功能配置主接口延时回切时间。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且指定主接口后,本功能才能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接口延时回切功能及延时回切时间。
link-aggregation reversion delay time-value
缺省情况下,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接口延时回切功能处于关闭状态,即主接口故障恢复时可以立即转发流量。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后,如果对端设备无法感知本端的主备接口时,流量可能发送到本端备份接口,由于本端备份接口处于非选中状态,流量无法转发,导致丢包。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配置本功能,仅使两端设备转发流量的接口保持UP状态,避免丢包。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1:1主备模式后,本功能才能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备份接口处于DOWN状态。
link-aggregation secondary-down
缺省情况下,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备份接口处于非选中状态。
当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未配置主接口时,用户可以根据1:1主备模式聚合组对端设备转发流量的接口,随时切换主备接口。
配置本功能后,如果备份接口因为link-aggregation secondary-down命令而处于DOWN状态,则设备会将备份接口置为UP状态,使备份接口可以切换为主接口转发流量。
聚合组切换主备接口时,可能导致丢包,请谨慎配置本功能。
配置本功能前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否则无法切换:
· 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未配置主接口。
· 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中存在一个选中端口和一个非选中端口。
· 备份接口可以变为选中状态。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切换工作于1:1主备模式聚合组的主备接口。
link-aggregation switchover
本节对能够在聚合接口上进行的部分配置进行介绍。除本节所介绍的配置外,能够在三层以太网接口上进行的配置大多数也能在三层聚合接口上进行,具体配置请参见相关的配置指导。
通过在接口上配置描述信息,可以方便网络管理员根据这些信息来区分各接口的作用。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当前接口的描述信息。
description text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描述信息为“接口名 Interface”。
同一设备上所有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都相同,不同设备上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不同。通常情况下,不需要修改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mac-address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聚合接口在进行文件传输等大吞吐量数据交换的时候,接口收到的长度大于固定值的帧称为超长帧。
系统对于超长帧的处理如下:
· 如果系统配置了禁止超长帧通过(通过undo jumboframe enable命令配置),会直接丢弃该帧不再进行处理。
· 如果系统允许超长帧通过,当接口收到长度在指定范围内的超长帧时,系统会继续处理;当接口收到长度超过指定最大长度的超长帧时,系统会直接丢弃该帧不再进行处理。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允许超长帧通过。
jumboframe enable [ size ]
缺省情况下,设备允许指定长度为10000字节的超长帧通过,允许通过的超长帧的长度取值范围为1536~10000字节。
多次执行该命令配置不同的size值时,最新的配置生效。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参数会影响IP报文的分片与重组,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来改变MTU值。
在主接口视图下配置mtu size命令仅对主接口生效,在子接口视图下配置仅对该子接口生效。
在主接口视图下配置mtu size spread命令可同时修改主接口和其下所有子接口的MTU,但子接口视图下单独配置的MTU值优先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MTU值。
¡ 单独配置以太网接口/子接口的MTU值。
mtu size
¡ 配置主接口的MTU值,同时批量配置子接口的MTU值。
mtu size spread
子接口不支持配置本命令。
缺省情况下,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为1500字节。
期望带宽供业务模块使用,不会对接口实际带宽造成影响。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当前接口的期望带宽。
bandwidth bandwidth-value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期望带宽=接口的波特率÷1000(kbps)。
当聚合接口配置边缘端口后,如果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超时时间之后未收到LACP报文,则该成员端口会被置为独立状态。当该成员端口收到LACP报文时,聚合组则根据LACP报文信息决定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如果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超时时间之后再次未收到LACP报文,该成员端口不会被置为独立状态。只有该成员端口经过一次down、up后,才会再次被置为独立状态。
该配置仅在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为动态聚合组时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lacp edge-port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不为聚合边缘接口。
聚合接口有两种物理连接状态:up和down。当接口状态发生改变时,接口会立即上报CPU,CPU会立即通知上层协议模块(例如路由、转发)以便指导报文的收发,并自动生成Trap和Log信息,来提醒用户是否需要对聚合链路进行相应处理。
如果短时间内接口物理状态频繁改变,上述处理方式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开销。此时,可以在接口下设置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使得在抑制时间内,系统忽略接口的物理状态变化;经过抑制时间后,如果状态还没有恢复,再上报CPU进行处理。
配置本功能时需要保证对接两端均为聚合接口(如同为普通动态聚合),且配置相同的delay-time。同一接口下,接口状态从up变成down的抑制时间和接口状态从down变成up的抑制时间可以不同。在同一接口下,多次配置本功能:
· 可以分别配置抑制上报down状态和抑制上报up状态。
· 当配置的是同一状态的抑制时间时,则最新的配置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口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link-delay { down | up } [ msec ] delay-time
缺省情况下,接口状态改变时,系统会将接口状态改变立即上报CPU。
对聚合接口的开启/关闭操作,将会影响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和链路状态:
· 关闭聚合接口时,将使对应聚合组内所有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都变为非选中端口,且所有成员端口的链路状态都将变为down。
· 开启聚合接口时,系统将重新计算对应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当打开/关闭三层聚合接口时,会同时打开/关闭其下的所有子接口,而打开/关闭三层聚合子接口则不会对其主接口有影响。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关闭当前接口。
shutdown
缺省情况下,设备接口处于开启状态。
执行本命令会导致使用该接口建立的链路中断,不能通信,请谨慎使用。
开启三层聚合子接口报文统计功能后会占用系统硬件资源,在大量三层聚合子接口下开启本功能或者通过flow-interval命令配置的时间间隔较小时会导致系统繁忙,CPU占用率升高。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开启三层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
traffic-statistic enable
缺省情况下,三层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4) (可选)查看三层聚合子接口的统计信息。
display counters
通过display counters命令查看三层聚合子接口的统计信息。
用户可执行命令display interface查看聚合接口当前运行状态和接口统计信息。显示信息中的Last 300 seconds input rate或Last 300 seconds output rate字段表示接口在最近300秒内接收和发送报文的平均速率。
缺省情况下,接口流量统计速率=原始报文长度×每秒通过的报文个数。如果用户希望了解接口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总字节数,即包含报文字节数以及帧间隙和前导码时,可以配置本命令,将包括帧间隙和前导码的流量统计。此时,接口流量统计速率=(原始报文长度+帧间隙+前导码)× 每秒通过的报文个数。
当在聚合接口下配置本命令时,本命令对加入聚合接口的全部以太网接口生效;当以太网接口加入到聚合接口时,以聚合接口下的该命令的配置为准,但当以太网接口退出聚合口时,恢复加入聚合接口之前的配置。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接口流量统计时对帧间隙和前导码进行统计。
traffic-statistic include-interframe
缺省情况下,接口流量统计时对帧间隙和前导码进行统计。
接口下的某些配置恢复到缺省情况后,会对设备上当前运行的业务产生影响。建议您在执行本配置前,完全了解其对网络产生的影响。
您可以在执行default命令后通过display this命令确认执行效果。对于未能成功恢复缺省的配置,建议您查阅相关功能的命令手册,手工执行恢复该配置缺省情况的命令。如果操作仍然不能成功,您可以通过设备的提示信息定位原因。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恢复当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default
如图1-5所示,在L2VPN组网环境中,为了使CE 1和CE 2能够建立动态聚合,可以在PE设备报文入端口和出端口上开启LACP报文透传功能。
图1-5 LACP报文透传应用场景
需要完成配置PE设备Port 1与Port 2分别关联不同的交叉连接。
有关交叉连接的详细介绍,请参见“MPLS配置指导”中的“MPLS L2VPN”。
未开启本功能时,PE不透传本端CE发送的LACP报文,在PE设备终结LACP报文。
由于透传LACP报文会影响成员端口的选中,在PE设备的端口上配置本功能时,不要将该端口加入动态聚合组。当端口配置了LACP报文透传功能,同时将该端口加入动态聚合组时,则LACP报文透传功能优先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3) 开启LACP报文透传功能。
lacp transparent enable
缺省情况下,LACP报文透传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本功能用于VPWS等L2VPN网络。未配置本功能时,作为AC的三层接口在接收到LACP协议的报文时,会将这些报文丢弃,导致跨站点的用户网络之间无法通过这些二层协议进行互通。在PE上配置本功能后,三层接口可以接收LACP协议的报文,并且设备会透传转发这些协议报文,透传的报文无需封装Tunnel报文组播目的MAC地址,经过PW到达对端PE,最终由对端PE转发至对应的用户站点中。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3) 开启LACP协议的报文透传功能。
l2protocol transparent lacp enable
缺省情况下,LACP协议的报文透传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Tunnel报文的缺省组播目的MAC地址为010f-e200-0003,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修改Tunnel报文的组播目的MAC地址。
执行l2protocol type lacp tunnel-dmac命令,可以为LACP协议配置该协议的Tunnel报文组播目的MAC地址。
对于同一协议,同一用户网络对应的运营商网络边缘设备上配置的Tunnel报文的组播目的MAC地址必须一致,否则这些边缘设备将无法正确识别Tunnel报文。
建议不同的用户网络对应的运营商网络边缘设备使用不同的Tunnel报文组播目的MAC地址,避免某用户网络的报文被转发到另一用户网络。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LACP协议的Tunnel报文的组播目的MAC地址。
l2protocol type lacp tunnel-dmac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指定协议Tunnel报文的组播目的MAC地址。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灵活修改聚合组中最大和最小选中端口数,来满足不同需求。
· 最小选中端口数应用场景
聚合链路的带宽取决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用户通过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可以避免由于选中端口太少而造成聚合链路上的流量拥塞。当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达不到配置值时,对应的聚合接口将不会up。具体实现如下:
¡ 如果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小于配置值,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非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down。
¡ 当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增加至不小于配置值时,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up。
· 最大选中端口数应用场景
当配置了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之后,最大选中端口数将同时受配置值和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即取二者的较小值作为限制值。用户借此可实现两端口间的冗余备份:在一个聚合组中只添加两个成员端口,并配置该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1,这样这两个成员端口在同一时刻就只能有一个成为选中端口,而另一个将作为备份端口。
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小/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
同一聚合组内,最大选中端口数配置值不能小于最小选中端口数配置值。
当聚合接口加入S-Trunk组后,该聚合接口上最小选中端口数的配置不生效;在聚合接口加入S-Trunk组后,执行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aximum命令且不指定lacp-sync参数时,该聚合接口上最大选中端口数的配置也不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min-number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
(4)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aximum max-number [ lacp-sync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仅受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
对于静态聚合组,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对于动态聚合组,不指定lacp-sync参数时,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指定lacp-sync参数时,本端和对端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以配置值最小的一端为准。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为配置本命令后计算的值(该聚合组所有成员端口×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及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命令配置值中的较大值。
按照百分比计算最小选中端口数时,聚合组所有成员端口包括已拔出slot上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均参与计算,用户可以通过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all-configuration命令查看该聚合组所有成员端口数量。
配置本功能后,建议用户保存配置并重启设备,避免设备存在临时配置影响聚合最小选中端口的数量。
用户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后,当有端口加入或者退出该聚合组时,可能会引起最小选中端口数的改变,导致聚合接口震荡。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时,建议用户不要配置最大选中端口数。由于最小选中端口数动态变化,所以无法满足最大选中端口数不能小于最小选中端口数的配置要求。
聚合组两端需要配置相同的百分比。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percentage number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是指动态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处于up状态时,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超时时间之后未收到LACPDU,则会在所有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择一个作为选中端口。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后,动态聚合组中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未收到LACPDU时,将处于非选中状态。
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比较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端口ID最小的作为选中端口。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lacp default-selected-port dis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通过配置本命令,同一聚合组中的选中端口的端口速率可以不同。
如果聚合接口两端本命令配置不一致,动态聚合组可以通过LACP协议协商状态,使链路两端端口选中状态一致;静态聚合组无法协商状态,为了防止报文丢失,要求静态聚合组两端本命令配置一致。
配置本功能后,如果聚合组中选中端口速率不同,聚合组中流量负载分担时,速率较小的选中端口可能存在丢包现象,请按需配置本功能。
开启和关闭本功能后,操作Key会发生变化,导致聚合接口震荡,请按需配置本功能。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端口速率。
link-aggregation ignore speed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计算端口速率。
配置本功能后,就表示设备上聚合接口流量被隔离,即该设备所有DR接口的成员端口都处在非选中状态,对端设备与之相应聚合组的成员端口也处在非选中状态。为了避免流量丢弃,所有从当前设备DR接口转发的流量会切换到另一台DR设备上同一DR组的DR接口上转发。
本功能仅对动态聚合接口生效,对于静态聚合接口不生效。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isolate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隔离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当链路发生故障时,静态聚合组没有检测机制来响应链路故障;动态聚合组通过LACP来判断链路状况,但这种方式不能快速响应链路故障。链路聚合使用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双向转发检测),能够为聚合组选中端口间的链路提供快速检测功能。通过为选中端口创建BFD会话来实现对成员链路故障的快速检测。当链路发生故障时,该功能能够快速使双方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关于BFD的介绍和基本功能配置,请参见“可靠性配置指导”中的“BFD”。
· 静态聚合:如果BFD检测到链路故障,系统会通知聚合模块对端不可达,将该链路连接端口的选中状态修改为非选中状态,BFD会话保留,并且会继续发送BFD报文;当故障链路恢复,能收到对端发送来的BFD报文时,系统会再通知聚合模块对端可达,端口又恢复为选中状态。即配置此功能后静态聚合链路不会出现一端为选中状态,另一端为非选中状态的情况。
· 动态聚合:如果BFD检测到链路故障,系统会通知聚合模块对端不可达,然后拆除BFD会话,并停止发送BFD报文;当故障链路恢复,通过LACP协议重新建立选中链路关系,并重建BFD会话,然后通知聚合模块对端已可达。从而使动态聚合组中成员端口选中状态快速收敛。
在与其他厂商设备互通的场景中,由于链路聚合与BFD联动功能实现方式不同,导致无法通过BFD快速检测链路故障。通过配置链路聚合与BFD联动的兼容模式,可以兼容其他厂商设备的链路聚合与BFD联动功能,使聚合链路两端可以通过BFD快速定位链路问题。
开启链路聚合与BFD联动的兼容功能后,聚合组所有成员端口都与对端建立BFD会话,且成员端口选中状态变化时,不会再拆除和重建BFD会话。
配置链路聚合与BFD联动时,需要注意:
· 两端聚合接口的BFD会话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必须成对配置,且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不同的单播地址(0.0.0.0除外)。例如本端聚合接口配置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1.1.1.1 destination 2.2.2.2时,对端聚合接口要配置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2.2.2.2 destination 1.1.1.1后,才能正确建立起BFD会话。
· 在聚合接口下配置的BFD会话参数,会对该聚合组内所有选中链路的BFD会话生效,链路聚合的BFD会话仅支持控制报文方式和异步模式。
· 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后,不建议在该聚合接口上再开启其他应用与BFD联动。
· 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后,请配置聚合组中的成员端口数量不大于设备支持的BFD会话数量,否则可能导致聚合组内部分选中端口变为非选中状态。
· 在聚合接口下同时配置IPv4 BFD会话后,当IPv4 BFD会话其中之一检测到链路故障时,聚合组成员端口的状态变为非选中状态。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可选)开启链路聚合与BFD联动的兼容功能。
link-aggregation bfd-compatible enable
缺省情况下,链路聚合与BFD联动的兼容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4) 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
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ipv4-address destination ipv4-address
缺省情况下,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在任意视图下执行display命令可以显示配置后以太网链路聚合的运行情况,通过查看显示信息验证配置的效果。
在用户视图下执行reset命令可以清除端口的LACP和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操作 |
命令 |
显示聚合接口的相关信息 |
display interface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brief [ description | down ] ] |
显示本端系统的设备ID |
display lacp system-id |
显示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interface [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显示成员端口上链路聚合的详细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member-port [ interface-list ] |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
显示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及原因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troubleshooting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显示已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all-configuration ] |
清除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
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 |
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interface-list ] |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2/0/0~Ten-GigabitEthernet2/0/2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三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图1-6 三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并为该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2/0/0至Ten-GigabitEthernet2/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0/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0]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0]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2]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2/0/0 S 32768 1
XGE2/0/1 S 32768 1
XGE2/0/2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2/0/0~Ten-GigabitEthernet2/0/2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三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图1-7 三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并为其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2/0/0至Ten-GigabitEthernet2/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0/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0]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0]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2/0/2]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2/0/0 S 32768 11 1 {ACDEF}
XGE2/0/1 S 32768 12 1 {ACDEF}
XGE2/0/2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2/0/0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2/0/1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2/0/2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