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服务
  • 支持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05-网络互通配置指导

目录

03-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本章节下载 03-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486.34 KB)

03-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录

1 以太网链路聚合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1.1.1 以太网链路聚合应用场景

1.1.2 聚合组、成员端口和聚合接口

1.1.3 操作Key

1.1.4 配置分类

1.1.5 聚合模式

1.1.6 静态聚合模式

1.1.7 动态聚合

1.1.8 动态聚合模式

1.1.9 聚合边缘接口

1.1.10 聚合负载分担类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限制和指导

1.3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1.4 配置设备ID

1.5 配置手工聚合

1.5.1 配置二层聚合组

1.6 配置聚合接口

1.6.1 配置聚合接口的基本参数

1.6.2 配置聚合接口允许超长帧通过

1.6.3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1.6.4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1.7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1.8 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1.9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1.10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1.11 开启聚合接口抢占功能

1.1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1.12.1 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1.12.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1.13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1.14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和维护

1.14.1 显示聚合接口及成员端口运行状况

1.14.2 显示本端系统设备ID

1.14.3 显示聚合负载分担信息

1.14.4 显示和清除接口统计信息

1.14.5 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

1.15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1.15.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15.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15.3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举例

 


1 以太网链路聚合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以太网链路聚合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以太网逻辑链路,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1.1.1  以太网链路聚合应用场景

图1-1所示,Device A与Device B之间通过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连,将这三条链路捆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条逻辑链路Link aggregation 1。这条逻辑链路的带宽最大可等于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的带宽总和,增加了链路的带宽;同时,这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互备份,当其中某条物理链路down,还可以通过其他两条物理链路转发报文。

图1-1 链路聚合示意图

1.1.2  聚合组、成员端口和聚合接口

链路捆绑是通过接口捆绑实现的,多个以太网接口捆绑在一起后形成一个聚合组,而这些被捆绑在一起的以太网接口就称为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每个聚合组唯一对应着一个逻辑接口,称为聚合接口。聚合组与聚合接口的编号是相同的,例如聚合组1对应于聚合接口1。

1. 聚合组和聚合接口的类型

聚合组/聚合接口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     二层聚合组/二层聚合接口:二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二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二层聚合接口。

聚合接口的速率和双工模式取决于对应聚合组内的选中端口(请参见“1.1.2  2. 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接口的速率等于所有选中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模式则与选中端口的双工模式相同。

2. 成员端口的状态

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具有以下三种状态:

·     选中(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选中端口”。

·     非选中(Un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不能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非选中端口”。

·     独立(Individual)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口参与数据的转发。满足以下条件时,如果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超时时间之后未收到LACP报文,则该成员端口会被置为该状态:

¡     聚合接口配置为边缘端口。

¡     处于选中/非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经过一次down、up后,该成员端口将被置为独立状态。

1.1.3  操作Key

操作Key是系统在进行链路聚合时用来表征成员端口聚合能力的一个数值,它是根据成员端口上的一些信息(包括该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等)的组合自动计算生成的,这个信息组合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操作Key的重新计算。在同一聚合组中,所有的选中端口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1.1.4  配置分类

根据对成员端口状态的影响不同,成员端口上的配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属性类配置和协议类配置。

1. 属性类配置

属性类配置包含的配置内容如表1-1所示。在聚合组中,只有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属性类配置完全相同的成员端口才能够成为选中端口。

表1-1 属性类配置的内容

配置项

内容

VLAN配置

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端口的工作模式(即promiscuous、trunk promiscuous、host、trunk secondary模式)、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VLAN报文是否带Tag配置。有关VLAN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网络互通配置指导”中的“VLAN”

 

2. 协议类配置

协议类配置是相对于属性类配置而言的,包含的配置内容有MAC地址学习、生成树等。在聚合组中,即使某成员端口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协议配置存在不同,也不会影响该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1.1.5  聚合模式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它们各自的优点如下所示:

·     静态聚合模式:一旦配置好后,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就不会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比较稳定。

·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能够根据对端和本端的信息调整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比较灵活。

处于静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静态聚合组,处于动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动态聚合组。

1.1.6  静态聚合模式

1. 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本端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对于聚合组内处于up状态的端口,按照端口的高端口优先级->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首先选择原来的选中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此时多个优先次序相同的端口都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且都不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

 

确定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静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静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对于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和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

¡     全部相同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即使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也不会立即成为选中端口。这样能够尽量维持当前选中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断,但是由于设备重启时会重新计算选中端口,因此可能导致设备重启前后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不一致。

¡     存在不同时,若后加入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且端口优先级高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则端口优先级高的成员端口会立刻取代端口优先级低的选中端口成为新的选中端口。

1.1.7  动态聚合

1. LACP协议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LACP协议的内容及动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LACP协议是一种实现链路动态聚合的协议,运行该协议的设备之间通过互发LACPDU来交互链路聚合的相关信息。

动态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可以收发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本端通过向对端发送LACPDU通告本端的信息。当对端收到该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所在端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使双方可以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

2. LACP协议的功能

LACP协议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大类,如表1-2所示。

表1-2 LACP协议的功能分类

类别

说明

基本功能

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系统LACP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优先级、端口编号和操作Key

扩展功能

通过对LACPDU的字段进行扩展,可以实现对LACP协议的扩展

对于支持LACP协议扩展功能的设备来说:

·     如果同时支持云集群,则该设备可以作为成员设备或中间设备来参与LACP MAD

·     如果不支持云集群,则该设备只能作为中间设备来参与LACP MAD

 

3. LACP工作模式

LACP工作模式分为ACTIVE和PASSIVE两种。

如果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且对端的LACP工作模式也为PASSIVE时,两端将不能发送LACPDU。如果两端中任何一端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时,两端将可以发送LACPDU。

4. LACP优先级

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将LACP优先级分为系统LACP优先级和端口优先级两类,如表1-3所示。

表1-3 LACP优先级的分类

类别

说明

比较标准

系统LACP优先级

用于区分两端设备优先级的高低。当两端设备中的一端具有较高优先级时,另一端将根据优先级较高的一端来选择本端的选中端口,这样便使两端设备的选中端口达成了一致

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端口优先级

用于区分各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的优先程度

 

5. LACP超时时间

LACP超时时间是指成员端口等待接收LACPDU的超时时间,在LACP超时时间之后,如果本端成员端口仍未收到来自对端的LACPDU,则认为对端成员端口已失效。

LACP超时时间同时也决定了对端发送LACPDU的速率。LACP超时有短超时(3秒)和长超时(90秒)两种。若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则对端将快速发送LACPDU(每1秒发送1个LACPDU);若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则对端将慢速发送LACPDU(每30秒发送1个LACPDU)。

6. 端口加入聚合组的方式

端口加入聚合组的方式为:

·     手工动态聚合:两端设备成员端口手工加入动态聚合组。

·     半自动动态聚合:一端设备成员端口手工加入动态聚合组,另一端成员端口自动加入动态聚合组。

7. 半自动聚合

在和服务器对接的时候,为了简化本端设备创建聚合组相关配置,可以在本端设备上配置半自动聚合,以便本端设备根据服务器的配置自动创建聚合组。

端口根据收到的LACP报文自动选择加入聚合组,如果本设备上没有可以加入的聚合组,设备会自动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流程如图1-3所示。

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时,该聚合接口会同步最先加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

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后,该聚合组选择参考端口和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与手工动态聚合组处理方式相同,请参见“1.1.8  动态聚合模式

图1-3 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流程图

 

 

1.1.8  动态聚合模式

1. 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聚合链路两端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     首先,从聚合链路的两端选出设备ID(由系统的LACP优先级和系统的MAC地址共同构成)较小的一端:先比较两端的系统LACP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     其次,对于设备ID较小的一端,再比较其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由端口优先级和端口号共同构成):先比较端口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端口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端口号,端口号越小其端口ID越小。端口ID最小、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说明

端口号可以通过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命令中的Index字段查看。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4所示。

图1-4 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

 

与此同时,设备ID较大的一端也会随着对端成员端口状态的变化,随时调整本端各成员端口的状态,以确保聚合链路两端成员端口状态的一致。

确定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仅全双工端口可成为选中端口。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动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本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改变时,其对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也将随之改变。

·     当动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一旦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就会立刻取代已不满足条件的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1.1.9  聚合边缘接口

在网络设备与服务器等终端设备相连的场景中,当网络设备配置了动态聚合模式,而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聚合链路不能成功建立,网络设备与该终端设备相连多条链路中只能有一条作为普通链路正常转发报文,因而链路间也不能形成备份,当该普通链路发生故障时,可能会造成报文丢失。

若要求在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可通过配置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相连的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使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都作为普通物理口转发报文,从而保证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多条链路可以相互备份,增加可靠性。当终端设备完成动态聚合模式配置时,其聚合成员端口正常发送LACP报文后,网络设备上符合选中条件的聚合成员端口会自动被选中,从而使聚合链路恢复正常工作。

1.1.10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通过采用不同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可以实现灵活地对聚合组内流量进行负载分担。聚合负载分担的类型可以归为以下类型:

·     逐流负载分担:按照报文的源/目的MAC地址、源/目的IP地址、源/目的服务端口中的一种或某几种的组合区分流,使属于同一数据流的报文从同一条成员链路上通过。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限制和指导

对于手工聚合和自动聚合,建议用户不要混用两种方式,避免端口加入不同的聚合组,从而导致成员端口不被选中。

1.3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如下:

(1)     配置设备ID

(2)     配置聚合方式

¡     配置手工聚合

(3)     (可选)配置聚合接口

¡     配置聚合接口的基本参数

¡     配置聚合接口允许超长帧通过

¡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使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

¡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4)     (可选)配置影响成员端口选中的功能

¡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     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     开启聚合接口抢占功能

(5)     (可选)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     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6)     (可选)优化聚合组的流量转发

¡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1.4  配置设备ID

1. 功能简介

在动态聚合中,设备ID是选择参考端口的依据,即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选择参考端口。

设备ID由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组成。设备ID的比较原则为:先比较两端的LACP系统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可以通过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命令查看。

设备ID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创建动态聚合组后,不建议修改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避免影响动态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的LACP的系统MAC地址。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MAC地址为设备的桥MAC地址。

(3)     配置全局的LACP的系统优先级。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32768。

(4)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5)     配置聚合接口的LACP的系统MAC地址。

port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MAC地址为设备的桥MAC地址。

(6)     配置聚合接口的LACP的系统优先级。

port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32768。

1.5  配置手工聚合

1.5.1  配置二层聚合组

1. 配置二层静态聚合组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3)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stat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4)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5)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force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6)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2. 配置二层动态聚合组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3)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4)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5)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force ] | auto [ group-id ]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指定auto参数时,会开启端口的半自动聚合功能。当配置半自动聚合后,建议用户不要修改自动创建的聚合组及其成员端口的配置,避免影响半自动聚合功能。

(6)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lacp mode pass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7)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8)     (可选)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1.6  配置聚合接口

本节对能够在聚合接口上进行的部分配置进行介绍。除本节所介绍的配置外,能够在二层以太网接口上进行的配置大多数也能在二层聚合接口上进行,具体配置请参见相关的配置指导。

1.6.1  配置聚合接口的基本参数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对聚合接口的开启/关闭操作,将会影响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和链路状态:

·     关闭聚合接口时,将使对应聚合组内所有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都变为非选中端口,且所有成员端口的链路状态都将变为down。

·     开启聚合接口时,系统将重新计算对应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有关descriptionbandwidthshutdown命令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接口管理命令参考”中的“接口公共命令”。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当前接口的描述信息。

description text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描述信息为“接口名 Interface”。

通过在接口上配置描述信息,可以方便网络管理员根据这些信息来区分各接口的作用。

(4)     配置当前接口的期望带宽。

bandwidth bandwidth-value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接口的期望带宽。

期望带宽供业务模块使用,不会对接口实际带宽造成影响。

(5)     关闭当前接口。

shutdown

缺省情况下,设备的接口处于开启状态。

注意

执行本命令会导致使用该接口建立的链路中断,不能通信,请谨慎使用。

 

1.6.2  配置聚合接口允许超长帧通过

1. 功能简介

聚合接口在进行文件传输等大吞吐量数据交换的时候,接口收到的长度大于1700字节的帧称为超长帧。

系统对于超长帧的处理如下:

·     如果系统配置了禁止超长帧通过(通过undo jumboframe enable命令配置),会直接丢弃该帧不再进行处理。

·     如果系统允许超长帧通过,当接口收到长度在指定范围内的超长帧时,系统会继续处理;当接口收到长度超过指定最大长度的超长帧时,系统会直接丢弃该帧不再进行处理。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允许超长帧通过。

jumboframe enable [ size ]

缺省情况下,设备允许长度为4000字节的超长帧通过。

多次执行该命令配置不同的size值时,最新的配置生效。

1.6.3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该配置仅在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为动态聚合组时生效。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lacp edge-port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不为聚合边缘接口。

1.6.4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注意

接口下的某些配置恢复到缺省情况后,会对设备上当前运行的业务产生影响。建议您在执行本配置前,完全了解其对网络产生的影响。

 

您可以在执行default命令后通过display this命令确认执行效果。对于未能成功恢复缺省的配置,建议您查阅相关功能的命令手册,手工执行恢复该配置缺省情况的命令。如果操作仍然不能成功,您可以通过设备的提示信息定位原因。

有关default命令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接口管理命令参考”中的“接口公共命令”。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恢复当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default

1.7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1. 功能简介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灵活修改聚合组中最大和最小选中端口数,来满足不同需求。

·     最小选中端口数应用场景

聚合链路的带宽取决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用户通过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可以避免由于选中端口太少而造成聚合链路上的流量拥塞。当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达不到配置值时,对应的聚合接口将不会up。具体实现如下:

¡     如果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小于配置值,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非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down。

¡     当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增加至不小于配置值时,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up。

·     最大选中端口数应用场景

当配置了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之后,最大选中端口数将同时受配置值和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即取二者的较小值作为限制值。用户借此可实现两端口间的冗余备份:在一个聚合组中只添加两个成员端口,并配置该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1,这样这两个成员端口在同一时刻就只能有一个成为选中端口,而另一个将作为备份端口。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同一聚合组内,最大选中端口数配置值不能小于最小选中端口数配置值。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min-number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

(4)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aximum max-number [ lacp-sync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仅受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

对于静态聚合组,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对于动态聚合组,不指定lacp-sync参数时,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指定lacp-sync参数时,本端和对端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以配置值最小的一端为准。

1.8  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1. 功能简介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为配置本命令后计算的值(该聚合组所有成员端口×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及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命令配置值中的较大值。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用户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后,当有端口加入或者退出该聚合组时,可能会引起最小选中端口数的改变,导致聚合接口震荡。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时,建议用户不要配置最大选中端口数。由于最小选中端口数动态变化,所以无法满足最大选中端口数不能小于最小选中端口数的配置要求。

聚合组两端需要配置相同的百分比。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percentage number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的百分比。

1.9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1. 功能简介

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是指动态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处于up状态时,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超时时间之后未收到LACPDU,则会在所有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择一个作为选中端口。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比较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端口ID最小的作为选中端口。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后,动态聚合组中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未收到LACPDU时,将处于非选中状态。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lacp default-selected-port dis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1.10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1. 功能简介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可能会将速率小的端口选择为参考端口。通过配置本功能,用户可以选择速率高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配置本功能后,动态聚合组内按照设备ID->端口速率->端口ID的优先次序选择参考端口。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本功能会改变动态聚合口的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可能会导致短暂的业务中断。建议在业务正常传输情况下,不要随便更改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需要修改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时,可以先关闭聚合接口,待两端配置一致后再开启该聚合接口。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lacp select speed

缺省情况下,动态聚合组内以成员口的端口的端口ID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1.11  开启聚合接口抢占功能

1. 功能简介

在动态聚合接口中,当选中端口A故障时,设备会从满足成为选中端口所有条件的成员端口中选中优先级最高的端口B作为选中端口。当端口A故障恢复时,如果开启了聚合接口抢占功能,则A会取代B,抢占成为选中端口;如果关闭了聚合接口抢占功能,即使A的端口优先级高于B,B仍会继续作为选中端口,减少因为选中端口切换造成的丢包问题。

当A直接取代B,抢占成为选中端口,若此时A端口链路状态还不稳定,则会造成丢包问题。此时可以通过配置聚合接口的延迟抢占时间,使端口在延迟抢占时间后,再抢占成为选中端口。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开启聚合接口抢占功能。

lacp preempt en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抢占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4)     配置聚合接口的延迟抢占时间。

lacp preempt delay delay-time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的延迟抢占时间为0秒,即立即抢占。

1.1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1.12.1  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1. 功能简介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2. 全局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缺省情况下,设备根据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3. 在聚合组内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source-ip | source-mac }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与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一致。

1.12.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1. 功能简介

用户可以选择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均衡聚合链路上的流量。在采用缺省负载分担类型进行负载分担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均衡链路上的流量:

·     尝试依次配置负载分担HASH算法,通过不同方式的CRC运算,选择相对适合的HASH算法实现链路流量均衡。

·     多次尝试配置负载分担的HASH SEED,通过增加一个负载分担参数参与HASH运算,实现链路流量的均衡。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HASH算法和HASH SEED值可以单独配置,也可以同时配置。两者不同的配置组合对聚合负载分担影响效果也不一样。用户可以通过display counters命令查看各个成员端口流量情况,判断链路流量是否均衡。

本功能对聚合逐流负载分担类型无效。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algorithm algorithm-number

缺省情况下,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为4。

(3)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 SEED。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seed seed-number

缺省情况下,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 SEED为0x1。

1.13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1. 功能简介

配置本功能后,就表示设备上聚合接口流量被隔离。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本功能仅对动态聚合接口生效,对于静态聚合接口不生效。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isolate [ bagg ]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隔离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1.14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和维护

1.14.1  显示聚合接口及成员端口运行状况

可在任意视图下执行以下命令:

·     显示聚合接口的相关信息。

display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brief [ description | down ] ]

·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     显示已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all-configuration ]

·     显示成员端口上链路聚合的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member-port [ interface-list | auto ]

·     显示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及原因。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troubleshooting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1.14.2  显示本端系统设备ID

可在任意视图下执行以下命令,显示本端系统设备ID。

display lacp system-id

1.14.3  显示聚合负载分担信息

可在任意视图下执行以下命令:

·     显示全局或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显示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的选路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path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ingress-port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 destination-ip ip-address | destination-ipv6 ipv6-address } | { source-ip ip-address | source-ipv6 ipv6-address } | destination-mac mac-address | destination-port port-id | ip-protocol protocol-id | source-mac mac-address | source-port port-id | vlan vlan-id } *

1.14.4  显示和清除接口统计信息

本节所有命令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接口管理命令参考”中的“接口公共命令”。

1. 显示聚合接口统计信息

可在任意视图下执行以下命令:

·     显示接口的流量统计信息。

display counters { inbound | outbound }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     显示最近一个抽样间隔内处于up状态的接口的报文速率统计信息。

display counters rate { inbound | outbound }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2. 清除聚合接口统计信息

请在用户视图下执行以下命令,清除聚合接口的统计信息。

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1.14.5  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

请在用户视图下执行以下命令,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

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interface-list ]

1.15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1.15.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GigabitEthernet1/0/1~GigabitEthernet1/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2. 组网图

图1-5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1至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Role: P -- Primary, S -- Secondary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Role

  GE1/0/1(R)       S       32768    1         None

  GE1/0/2          S       32768    1         None

  GE1/0/3          S       32768    1         None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15.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GigabitEthernet1/0/1~GigabitEthernet1/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2. 组网图

图1-6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1至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Role: P -- Primary, S -- Secondary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GE1/0/1(R)          S        32768    11       1                      {ACDEF}

  GE1/0/2             S        32768    12       1                      {ACDEF}

  GE1/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GE1/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GE1/0/2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GE1/0/3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15.3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GigabitEthernet1/0/1~GigabitEthernet1/0/4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两个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使两端的VLAN 10通过二层聚合接口1互通、VLAN 20通过二层聚合接口2互通。

·     通过在聚合组1上按照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在聚合组2上按照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的方式,来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负载分担。

2. 组网图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5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6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6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1和GigabitEthernet1/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2]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2,并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1/0/3和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3]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4]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4]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2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Role: P -- Primary, S -- Secondary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Role

  GE1/0/1(R)       S       32768    1         None

  GE1/0/2          S       32768    1         None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2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Role

  GE1/0/3(R)       S       32768    2         None

  GE1/0/4          S       32768    2         None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和聚合组2都是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静态聚合组,各包含有两个选中端口。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address

 

Bridge-Aggregation2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mac address

以上信息表明,二层聚合组1按照报文的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二层聚合组2按照报文的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

新华三官网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