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正文
本章节下载: 01-正文 (3.49 MB)
目 录
请在安装设备之前仔细阅读本节内容,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害。实际情况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安全注意事项。
基于设备的广泛应用,及其在数据通信网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次强调,阅读过程中请注意如下标志:
表明该项操作不正确,可能给设备或设备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危险,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
表示在安装、使用设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如果操作不正确,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 请将设备放置在平整、无振动、无强烈电磁干扰、有良好的防静电措施、场地宽敞的地方,不要放在行走区域内,并且做好防滑措施。
· 避免将设备放在不稳定的箱子或桌子上等,以防跌落对设备造成严重损害。
· 应保持设备清洁、无尘,请勿将设备放置在潮湿的地方,也避免让液体进入设备内部。
· 设备通常根据物料外包装箱的尺寸及标识要求,遵循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原则,尽量居中交叉摆放,无明显偏斜。
外包装常见标识如下:
标识 |
说明 |
表示设备叠放不能超过n台。数字“n”表示最大叠放层高,不同设备数字不同 |
|
表示设备按图示箭头方向放置,不能倒置 |
|
表示为易碎物品,设备要小心搬运和轻放 |
|
表示注意设备防潮和防止设备进水 |
· 当系统运行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并保持设备通气孔畅通。
· 设备要在正确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请确保工作电压同设备电源模块所标识的电压相符。
· 安装设备时,如果螺钉需要拧紧,必须使用工具操作。
· 请仔细检查您的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比如电源未接地、电源接地不可靠、地面潮湿等。
· 在安装前,请熟悉设备所在场所的紧急电源开关的位置,当发生意外时,请先切断电源开关。必要时,应立即拔掉设备的电源线。
· 在对设备进行带电状态下的维护时,请尽量不要独自一人操作。
· 需要对设备进行断电操作时,请先仔细检查,确认电源已经关闭。
在工作状态操作激光或光模块时,直视光纤内部的激光束可能会损害您的眼睛。
· 在断开光纤连接器之前,在关闭设备开关后以确保关闭光源。
· 断开光纤后使用光纤帽保护光纤连接器,避免灰尘污染。
搬运设备时需注意:
· 设备出厂的包装材料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碰撞和振动,但剧烈的撞击和跌落仍可能造成设备损坏,请确保在设备运输和拆卸包装的过程中做到轻抬轻放。
· 当设备从一个温度较低(摄氏零度以下)的地方搬运到温度较高的室内时,至少等待0.5小时后开箱,2小时后才能上电,否则会导致电子设备结露,造成损坏。
· 搬运多个设备时,请使用推车等工具进行搬运。
· 设备初次安装到位后,如需将设备转场,请确保在运输之前拔掉与该设备连接的所有外部电缆和挂耳。
· 长距离搬运时,请拆除设备上的各种可插拔组件(如接口模块等),并使用防静电袋分别独立包装,妥善运输。在设备运输前,应将设备出厂时提供的槽位假面板恢复原位,避免在运输途中掉入异物,造成设备内部损坏。短距离搬运时,请确保各种可插拔组件牢固的安装在设备上,并拧紧螺钉。
· 移动或抬起机箱时,应托住机箱底部边沿,禁止通过提拉机箱内已安装的可插拔组件移动设备。
· 搬运过程中请确保设备随机附件的齐全,避免遗失或损坏。
为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设备必须安装在室内使用,并且安装场所应该满足下列要求。
请根据安装设备及其附件(如机柜、接口模块等)的实际重量来估计地面承重要求,并确保安装场所地面的承重能力满足此需求。有关重量的规格参数请参见“附录A 设备外观及硬件规格”。
为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机房内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 若机房内长期相对湿度过高,容易造成绝缘材料绝缘不良甚至漏电,还可能发生材料机械性能变化、金属部件锈蚀等现象。
· 若机房内长期相对湿度过低,绝缘垫片会干缩并且容易引起紧固螺丝松动,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下,还容易产生静电,危害设备上的电路。
· 温度过高危害更大,因为高温会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过程,使设备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
设备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见下表。
表1-1 环境要求(室内)
项目 |
说明 |
环境温度 |
· 工作:0~40°C · 非工作:-20°C~80°C |
环境湿度 |
· 工作:10~90%,无冷凝 · 非工作:0~90%,无冷凝 |
为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机房内需维持一定的洁净度,而灰尘对设备的运行安全是一大危害。室内灰尘落在机体上会造成静电吸附,使金属接插件或金属接点接触不良,尤其是在室内相对湿度偏低的情况下,更易造成静电吸附,不但会影响设备寿命,而且容易造成通信故障。对机房内灰尘含量及粒径要求参见下表。
机械活性物质 |
单位 |
含量 |
灰尘粒子 |
粒/m3 |
≤3×104(3天内桌面无可见灰尘) |
注:灰尘粒子直径≥5μm |
除灰尘外,设备机房对空气中所含的盐、酸、硫化物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些有害气体会加速金属的腐蚀和某些部件的老化过程。机房内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2、H2S、NH3、Cl2等的侵入,其具体限制值参见下表。
气体 |
最大值(mg/m3) |
SO2(二氧化硫) |
0.2 |
H2S(硫化氢) |
0.006 |
NH3(氨) |
0.05 |
Cl2(氯气) |
0.01 |
NO2(二氧化氮) |
0.04 |
设备采用了左右进风,后出风的散热方式。为了便于设备通风散热,请您根据设备的风道方向,合理规划安装场所,要求如下:
· 确保设备的入风口及出风口处留有足够空间(建议大于10cm),以利于机箱的散热。
· 确保安装场所有良好的通风散热系统。
为防止静电损伤,应做到:
· 确保设备、工作台或及机柜良好接地。
· 确保室内防尘及温度/湿度条件满足安装要求,温度/湿度要求请参见“1.2.2 温度/湿度要求”和“1.2.3 灰尘及有害气体要求”。
· 操作设备前,应穿防静电工作服,佩戴防静电手套和手腕,并去除首饰和手表等易导电物体,以免被电击或灼伤。
· 将拆卸下来的接口模块等,以电路板面朝上的方式放置在抗静电的工作台上或者放入防静电袋中。
设备不随机提供防静电手腕,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购。
佩戴防静电手腕之前,应先确认机柜或工作台已良好接地,然后按照如下步骤佩戴防静电手腕:
(1) 将手伸进防静电手腕。
(2) 拉紧防静电手腕,并确认防静电手腕与皮肤接触良好。
(3) 将防静电手腕上的锁扣与鳄鱼夹上的锁扣相扣合。
(4) 将鳄鱼夹夹在设备所在的机柜或工作台上。
1: 防静电手腕 |
2: 锁扣 |
3: 鳄鱼夹 |
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受到来自系统外部的干扰,这些干扰通过电容耦合、电感耦合、电磁波辐射、公共阻抗(包括接地系统)耦合和导线(电源线、信号线和输出线等)的传导方式对设备产生影响。为此应注意:
· 交流供电系统为TN系统,TN方式供电系统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工作零线相接的保护系统,称作接零保护系统。交流电源插座应采用有保护地线(PE)的单相三线电源插座,使设备上滤波电路能有效的滤除电网干扰。
· 设备工作地点应远离强功率无线电发射台、雷达发射台、高频大电流设备。
· 必要时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如接口电缆采用屏蔽电缆。
· 接口电缆要求在室内走线,不建议户外走线,以防止因雷电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将设备信号口损坏,若需户外走线请加装网口避雷器。
为达到更好的防雷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 保证机箱的保护地用保护地线与大地保持良好接触。
· 保证交流电源插座的接地点与大地良好接触。
· 可以考虑在电源的输入前端加入电源避雷器,这样可大大增强电源的抗雷击能力。
请确保安装场所的供电系统稳定,并能够满足所选电源模块的输入方式、额定输入电压等参数的要求。有关电源模块的规格参数请参见“附录A 设备外观及硬件规格”。
设备不随机提供安装工具,请用户自备。
压线钳 |
十字螺丝刀 |
尖嘴钳 |
剥线钳 |
防静电手腕 |
万用表 |
裁纸刀 |
斜口钳 |
用途 |
|
浮动螺母 |
安装设备到机架时,用于螺钉固定 |
M5螺钉 |
用于将设备固定到机架 |
扎带(用户自备) |
用于固定设备电源线,使安装美观整齐 |
M4沉头螺钉 |
用于将前挂耳固定到设备 |
挂耳 |
用于将设备固定到机柜,其包括前挂耳和后挂耳 |
胶垫贴 |
用于防止设备底部磨损和设备滑动 |
保护地线 |
用于防雷、防干扰 |
电源线 |
用于给设备供电,每台设备都配备一根或两根电源线 |
表1-4 安装前的Checklist
项目 |
要求 |
是否满足 |
|
安装场所 |
通风散热 |
· 设备入风口及通风口处留有大于10cm的空间 · 安装场所有良好的通风散热系统 |
|
环境温度 |
· 工作:0~40℃ · 非工作:-20~80℃ |
|
|
环境湿度 |
· 工作:10~90%,无冷凝 · 非工作:0~90%,无冷凝 |
|
|
洁净度要求 |
灰尘粒子≤3×104粒/m3(三日内桌面无可见灰尘) |
|
|
防静电要求 |
· 设备、机柜或工作台良好接地 · 室内防尘 · 满足温度、湿度要求 · 在安装各类可插拔模块时,请佩戴防静电手腕并确认防静电手腕与皮肤接触良好并良好接地 · 安装、拆卸、观察或转移已拆卸的接口模块时,应用手接触电路板的外边缘,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电路板上的元器件 · 将拆卸下来的接口模块,以电路板面朝上的方式放置在抗静电的工作台上或者放入防静电袋中 |
|
|
电磁环境要求 |
· 对供电系统采取有效的防电网干扰措施 · 设备工作地不要与电力设备的接地装置或防雷接地装置合用,并尽可能相距远一些 · 远离强功率无线电发射台、雷达发射台和高频大电流设备 · 采取电磁屏蔽的措施 |
|
|
防雷击要求 |
· 设备的保护地良好接地 · 交流电源插座的接地点良好接地 · 加电源避雷器(选购) |
|
|
供电要求 |
· 建议使用UPS(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 · 明确外置电源开关位置,以备在操作设备发生事故时切断电源 |
|
|
机柜安装要求 |
· 请确认机柜有良好的通风散热系统 · 机柜足够牢固,能够支撑设备及其安装附件的重量 · 机柜的尺寸适合设备的安装 · 设备机柜前后与墙面或其它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0.8米 |
|
|
安全注意事项 |
· 设备远离热源和潮湿之地 · 识别外置电源开关 |
|
|
安装工具和附件 |
· 设备自带的安装附件 · 用户自备的安装工具 |
|
|
参考文档 |
· 设备的随机资料 · 网站资料 |
|
图2-1 H3C iMC MagicBox-2000正面
图2-2 H3C iMC MagicBox-20000正面
图2-3 H3C iMC MagicBox-2000背面
图2-4 H3C iMC MagicBox-20000背面
(1) 准备一台PC,配置该PC的IP地址为192.168.0.2,掩码255.255.255.0,直连PC网口与iMC MagicBox设备GE0/0口。
(2) 准备一台显示器、鼠标、键盘,分别连接MagicBox的VGA接口、USB接口。
(3) 启动MagicBox,系统引导过程中会显示开机图片信息,如图2-5所示。
(4) 系统引导过程中,按Delete键进入BIOS,在BIOS中查看硬件配置信息,并可修改BIOS相关设置。
¡ H3C iMC MagicBox-2000和H3C iMC MagicBox-20000内存均为32GB。
¡ H3C iMC MagicBox-2000为单CPU,H3C iMC MagicBox-20000为双CPU。
(5) 在开机引导过程中,按Ctrl+R进入RAID配置查看页面,可查看H3C iMC MagicBox-2000和H3C iMC MagicBox-20000的硬盘的RAID1配置。
(1) 准备一台PC,配置该PC的IP地址为192.168.0.2,掩码255.255.255.0,直连电脑网口与MagicBox设备GE0/0口。
(2) 启动iMC MagicBox,系统会自动引导开机画面、BIOS引导页面,进入已安装好的H3Linux系统。
图2-6 初始界面
(3) 在桌面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Open Terminal”菜单项,打开命令行窗口。
(4) 执行如下命令进入/opt/iMC/deploy/目录,并打开智能部署监控代理,如图2-7所示。
cd /opt/iMC/deploy/
sh ./dma.sh
(5) 单击<启动>按钮,启动iMC。
(6) 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http://192.168.0.10:8080/imc,默认操作员/密码为admin/Pwd@12345。
图2-8 访问iMC
MagicBox开机后使用默认IP地址,如需修改IP地址请执行如下操作。
(1) 在桌面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Open Termianl”菜单项,打开命令行窗口。
(2) 执行如下命令进入/opt/iMC/deploy/目录,并打开智能部署监控代理。
cd /opt/iMC/deploy/
sh ./dma.sh
(3) 单击<停止>按钮,停止iMC。
(4) 执行如下命令进入/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录。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5) 输入命令vi ifcfg-br0,打开文件并进入vi(Visual interface,一种文本编辑器)。
(6) 按下i键进入编辑模式,开始修改参数。
IPADDR=10.114.118.87(修改后的IP)
GATEWAY=10.114.118.1(修改后的网关)
图2-9 修改配置文件
(7) 修改完成,按下Esc键返回一般模式。
(8) 在一般模式下输入:wq,保存后退出vi。
(9) 执行service network restart命令,重启网络,修改后的IP生效。
(10) 执行如下命令进入/opt/iMC/common/conf/目录。
cd /opt/iMC/common/conf/
(11) 输入命令vi server-addr.xml,打开文件并进入vi(Visual interface,一种文本编辑器)。
(12) 按下i键进入编辑模式,将所有的192.168.0.10替换为10.114.118.87。
(13) 修改完成,按下Esc键返回一般模式。
(14) 在一般模式下输入:wq,保存后退出vi。
(15) 在智能部署监控代理上,单击<启动>按钮。通过浏览器使用修改后的IP地址访问系统:http://10.114.118.87:8080/imc,默认操作员/密码为admin/Pwd@12345。
MagicBox上电开机会自动引导开机画面、BIOS页面,进入上文部署完成的H3Linux系统,使用默认用户名密码为root/iMC123。
启用并访问iMC步骤如下。
(1) 在桌面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Open Termianl”菜单项,打开命令行窗口。
(2) 进入/opt/iMC/deploy/,执行sh dma.sh打开智能部署监控代理,确保iMC没有启动。
(3) 打开智能部署监控代理,单击<启动>按钮启动iMC。
图3-1 启动监控代理
(4) 启动成功后,可以根据配置的地址、通过浏览器访问应用软件,如http://192.168.0.10:8080/imc,默认操作员/密码为admin/Pwd@12345。
图3-2 访问iMC
(5) 登录进入系统后,点击右上角的“关于”链接,在弹出的[关于]窗口中可以查看版本号。
图3-3 查看版本号
组件包括智能管理平台、EAD安全管理、无线业务管理、鹰视高级版、终端数据管理和终端行为管理。
仅iMC MagicBox 2000需执行如下操作。iMC MagicBox 2000默认安装了扫描器,直接启动虚拟机即可自动运行扫描器。
在H3Linux操作系统界面,单击上方导航栏“应用程序 > 系统工具 > 虚拟系统管理器”,在虚拟机控制台右键运行虚拟机。虚拟机启动后扫描器自动运行。
图3-4 虚拟系统管理器
图3-5 运行虚拟机
KVM虚拟机系统默认用户名为root,默认密码为iMC123,默认IP地址为192.168.0.13,因此,鹰视扫描器也采用此IP,若要修改虚拟机(鹰视扫描器)的IP地址,请参考4 修改KVM虚拟机系统IP地址。
仅iMC MagicBox 20000需执行如下操作。iMC MagicBox 20000不支持安装扫描器,需要将扫描器单独安装在其它服务器或虚拟机上,否则可能导致系统故障。
本章介绍将扫描器单独安装在其它服务器或虚拟机上的配置要求及安装步骤。
管理端点数 |
扫描用时 |
CPU(主频≥ 2.5GHz) |
内存 |
磁盘空间 |
<=3000 |
<=500端点:10min <=3000端点:30min |
4核CPU |
8G |
80GB |
· Windows
¡ Windows Server 2008 with Service Pack 2
¡ Windows Server 2008 R2 with Service Pack 1
¡ Windows Server 2012 和KB2836988补丁(64 bit)
¡ Windows Server 2012 R2 (64 bit)
¡ Windows Server 2016
¡ Windows Server 2019
¡ Windows Server 2022
Windows操作系统需要安装相应的补丁,详见版本使用限制及注意事项中的相关说明。
· Linux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Server 7.0 (64bit)
¡ CentOS 7.0
¡ 凝思磐石6.0.80
¡ 银河麒麟V10
类型 |
型号 |
交换机 |
H3C S3100-8TP-PWR-EI,H3C S5130-52S-PWR-EI,H3C S7502E-XS,Cisco 3560-24TS,Cisco 3560-48TS,Cisco 3560G-48PS,Huawei Quidway S5700-28C-EI,HP A5500-48G-PoE+ E |
安装扫描器前,如果系统中已有WinPcap软件,需先删除该软件并重启系统,才能成功安装扫描器。在PC上首次安装扫描器时,安装完成后必须重启PC才可正常使用,再次安装可不重启。
(1) 双击扫描器安装包,初始界面如图3-6所示。
(2) 单击<确定>按钮,进入选择安装位置页面。
图3-7 扫描器安装目录选择
(3) 选择你需要安装到的目录,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开始菜单目录(可选)。
图3-8 选择开始菜单目录
(4) 选择好开始菜单文件夹后再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附加任务,包括是否创建桌面图标等。
图3-9 选择附加任务
(5) 选择完附加任务后,单击<下一步>按钮,确认安装信息。
图3-10 确认安装信息
(6) 单击<安装>按钮,开始安装扫描器。
¡ 如果本机没有安装VC2010的运行库则会弹出安装窗口,按照以下2个窗口安装即可。
¡ 如果已经安装了该运行库则不会弹出安装窗口。
图3-11 VC2010运行库安装
图3-12 VC2010运行库安装完毕
(7) 如果本机没有安装VC2013的运行库则会弹出安装窗口,按照以下2个窗口安装即可。如果已经安装了该运行库则不会弹出安装窗口。
图3-13 VC2013运行库安装
图3-14 VC2013 运行库安装完毕
(8) 如果本机没有安装WinPcap则会弹出安装窗口,按照以下4个窗口安装即可。如果已经安装了该运行库则不会弹出安装窗口。
图3-15 WinPcap 4.1.3 安装
图3-16 WinPcap安装协议
图3-17 WinPcap启动设置
图3-18 WinPcap安装完成
(9) 扫描器安装成功,单击<结束>按钮即退出扫描器安装程序。
图3-19 扫描器安装完成
扫描器安装完成后自动启动。
安装Linux扫描器时,必须以root身份登录系统。Linux扫描器不能直接升级,必须将系统中已经安装过的Linux扫描器彻底卸载才能再次安装。
(1) 将Linux扫描器EPSScanner_Linux.tar拷贝到/user/local目录下:
cp EPSScanner_Linux.tar.gz /user/local/
(2) 使用如下命令解压Linux扫描器压缩文件:
tar -xvzf EPSScanner_Linux.tar.gz
图3-20 拷贝扫描器版本
(3) 解压的文件会放在本级目录下的EScan的文件夹中(EScan文件夹是在解压的过程中自动创建的),如图3-21所示。
(4) 为使安装文件被正确执行,进入/Escan/conf,对WorkerConf.xml文件内容进行修改。
a. 输入下述命令打开WorkerConf.xml文件:
vi WorkerConf.xml
b. 如图3-22所示,进行如下操作:
- ServerIP:修改为所用EPS服务器IP地址。
- 将LogLevel修改成5。
c. 保存并退出。
(5) 进入Escan/目录,执行如下命令:
./install.sh
执行install脚本后,将进行扫描器安装,如图3-23所示。
(6) 安装过程中会提示是否安装被动扫描器,选择n不安装被动扫描器,扫描器安装完成。选择y继续安装被动扫描器,详细的安装步骤查看“被动扫描器安装步骤”章节。
(7) 安装完成后,需要查看扫描器状态,确认是否正确安装。查看扫描器服务状态,输入命令:
service EScanService Status
如图3-24所示,running表示运行正常。
(8) 安装成功后,打开操作界面。在安装目录下,输入如下命令打开操作界面:
./EScanUI
可以在操作界面中对服务器IP等配置信息进行修改,如图3-25所示。
扫描器安装完成后自动启动。
被动扫描器安装在Linux系统上,必须以root身份登录系统。可以在安装主动扫描器的同时安装被动扫描器,也可以单独安装被动扫描器。
(1) 将Linux扫描器EPSScanner_Linux.tar拷贝到/user/local目录下并解压,进入/usr/local/EScan/pscan,执行安装命令:
sh install_psvscan.sh
(2) 选择安装pscancatcher和pscanparser,如图3-26所示。
(3) 选择安装路径,默认为/usr/local,如图3-27所示。
(4) 选择监听端口,默认为7890,如图3-28所示。
(5) 设置被动扫描器抓包的网卡接口,可以添加多个接口,如需要添加多个接口,选择y,如图3-29所示。
(6) 输入主动扫描器的IP地址,如图3-30所示。
(7) 安装成功后,重启操作系统,如图3-31所示。
扫描器安装完成后自动启动。
(1) 通过浏览器访问、登录iMC(如:http://192.168.0.10:8080/imc,默认操作员/密码为admin/Pwd@12345。
(2) 进入鹰视系统视图,单击左导航栏的“扫描器管理”项或右侧的“扫描器列表”图标,进入扫描器管理页面。
图3-32 鹰视系统视图
图3-33 扫描器管理
图3-34 扫描器管理
(3) 单击<待审批扫描器>按钮,进入待审批扫描器页面。
图3-35 待审批扫描器
(4) 单击<审批>按钮,进入增加扫描器任务页面。
图3-36 IP网关/IP网段列表
(5) 单击<增加>按钮,进入手工增加IP地址段页面,填写IP地址段范围。
图3-37 手工增加IP地址段
(6) 单击<确定>按钮,增加IP网段成功。
图3-38 网段增加成功
(7) 单击<修改>按钮,返回扫描器管理页面,扫描器配置成功后,可以在扫描器管理列表中查看其状态为“未知”,(iMC MagicBox 2000为KVM虚拟机IP地址,默认为192.168.0.13。iMC MagicBox 20000为安装扫描器的服务器IP地址)。
图3-39 扫描器状态
iMC系统会自动与扫描器进行报文交互,若连通,扫描器会自动变为“在线”状态(需刷新页面)。此时可对该扫描器下发扫描任务。
(8) 单击扫描器操作列删除图标,可删除新增加的扫描器。
打开智能部署监控代理窗口,单击<停止>按钮,停止iMC,如图3-40所示。
点击系统桌面右上角关机图标,关闭H3Linux系统。
(1) 进入在KVM虚拟机系统,单击上方导航栏“应用程序 > 系统工具 > 设置”菜单项。
图4-1 设置
(2) 进入设置页面,选择网络页签,单击有线网络的<设置>按钮。
图4-2 网络
(3) 进入详细信息页面,勾选自动连接选项。
图4-3 详细信息
(4) 切换至IPv4页签,可修改虚拟机IP地址。
图4-4 修改地址
(5) 配置完成后,执行如下命令重启网络。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6) 网络配置完成后,KVM虚拟机便可作为一个单独的环境,与外界连接,同时鹰视扫描器也采用此IP。
网卡绑定是通过把多张网卡绑定为一个逻辑网卡,实现本地网卡的冗余、带宽扩容和负载均衡。
Linux系统中网卡共支持7种冗余模式,部署iMC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推荐使用Mode2或Mode4)。
· Mode2(XOR)表示XOR Hash负载分担,需与交换机的静态聚合模式配合。
· Mode4(802.3ad)表示支持802.3ad协议,需与交换机的动态聚合模式配合。
如果需要配置bond供南向网络使用,请参考各产品方案部署指导。
(1) 在网络和主机名配置页面单击网络接口列表框的按钮,在弹框添加设备的下拉列表里,选择“绑定”,单击<添加>按钮,即可进入绑定接口的编辑界面。
图5-1 绑定接口编辑界面
(2) 在绑定连接1页面,选择“绑定”页签,修改“连接名称”和“接口名称”使其保持一致,如“bond0”。
连接名称(bond网卡名称)仅支持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的组合。
图5-2 修改连接名称为bond0
(3) 在“已绑定连接”区域,单击<Add>按钮关联网络接口。接着在弹框的下拉列表里选择需要创建的连接类型,并单击<Create>按钮完成选择。
图5-3 选择连接类型
(4) 在bond0从机1页面的<设备>选项的下拉菜单栏里选择需要关联的成员接口,并单击<保存>按钮完成选择,返回编辑bond0页面。重复上述操作,将两个成员接口添加到绑定接口下。
图5-4 关联成员接口-1
图5-5 关联成员接口-2
(5) 选择“模式”下拉框设置模式,推荐配置为802.3ad或异或(XOR);“监控频率”可根据需要配置,此处以配置100ms为例。
图5-6 指定模式及监控频率
(6) 配置IP地址。
¡ 如需配置IPv4地址,单击“IPv4设置”页签,在“方法”下拉框中选择<手动>,在地址区域配置系统的IPv4地址,单击<保存>按钮,保存配置完成绑定接口配置。
图5-7 配置IPv4地址
¡ 如只需配置IPv6地址,请先单击“IPv4设置”页签,在“方法”下拉框中选择“禁用”;再单击“IPv6设置”页签,在“方法”下拉框中选择“手动”,在地址区域单击<Add>按钮,配置服务器的IPv6地址,配置完成后,单击<保存>按钮保存配置。
图5-8 禁用IPv4地址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