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服务
  • 支持
  • 合作伙伴
  • 新华三人才研学中心
  • 关于我们

01-接入分册

02-链路聚合配置

本章节下载 02-链路聚合配置  (310.6 KB)

docurl=/cn/Service/Document_Software/Document_Center/Switches/Catalog/S7600/H3C_S7600/Configure/Operation_Manual/S7600_OM-Release_6600_(V1.00)/01/200910/653048_30005_0.htm

02-链路聚合配置


1 链路聚合配置

S7600系列交换机为分布式设备,部分机型支持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特性,两台配置了IRF功能的S7600交换机连接之后即形成一台分布式IRF设备。S7600系列交换机未形成IRF时,适用本手册中的“分布式设备”的情况;形成IRF后则适用本手册中的“分布式IRF设备”的情况。有关IRF特性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系统分册”中的“IRF”。

 

1.1  链路聚合简介

1.1.1  链路聚合的作用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使用链路聚合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路。

链路聚合可以实现数据流量在聚合组中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分担,以增加带宽。同时,同一聚合组的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彼此动态备份,提高了连接可靠性。

1.1.2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1. 聚合接口

聚合接口是一个逻辑接口,它可以分为二层聚合接口和三层聚合接口。

当前设备仅支持二层聚合接口。

 

2. 聚合组

聚合组是一组以太网口的集合。聚合组是随着聚合接口的创建而自动生成的,其编号与聚合接口编号相同。

根据聚合组中可以加入以太网口的类型,可以将聚合组分为两类:

l              二层聚合组:随着二层聚合接口的创建而自动生成,只能包含二层以太网端口。

l              三层聚合组:随着三层聚合接口的创建而自动生成,只能包含三层以太网接口。

当前设备仅支持二层聚合组。

 

3. 聚合成员端口的状态

聚合组中的成员端口有下面两种状态:

l              Selected状态:处于此状态的端口可以参与转发用户数据。

l              Unselected状态:处于此状态的端口不能转发用户数据。

聚合接口的速率、双工状态由其Selected成员端口决定:聚合接口的速率是Selected成员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状态与Selected成员端口的双工状态一致。

关于如何确定一个成员端口的状态,将在“1.1.3  1. 静态聚合模式”和“1.1.3  2. 态聚合模式”中详细介绍。

4. LACP协议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协议。LACP协议通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使两端的设备交互信息。根据LACPDU字段使用的不同,可将LACP协议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

(1)        LACP协议基本功能

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系统LACP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LACP优先级、端口编号和操作Key。处于动态聚合组中的端口会自动使能LACP协议,该端口将通过发送LACPDU向对端通告本端的上述信息。当对端收到该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从其它端口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从而使双方可以对端口的Selected状态达成一致。

(2)        LACP协议扩展功能

通过对LACPDU字段进行扩展,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扩展功能。譬如,通过在扩展字段中定义一个新的TLV(Type/Length/Value,类型/长度/值)数据域,可以实现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中的LACP MAD(Multi-Active Detection,多Active检测)机制。

l    对于支持本扩展功能的S76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来说,既可以作为成员设备,又可以作为中间设备来参与LACP MAD。

l    有关IRF、成员设备、中间设备和LACP MAD机制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系统分册”中的“IRF”

 

5. 操作Key

操作Key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成员端口的某些配置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包括端口速率和双工模式的配置。

在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成员端口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6. 第二类配置

第二类配置所含内容如表1-1所示。同一聚合组中,如果成员端口与聚合接口的第二类配置不同,那么该成员端口将不能成为Selected端口。

表1-1 第二类配置

类别

配置内容

端口隔离

端口是否加入隔离组

QinQ配置

端口的QinQ功能开启/关闭状态、VLAN Tag的TPID值、添加的外层VLAN Tag、内外层VLAN优先级映射关系、不同内层VLAN ID添加外层VLAN Tag的策略、内层VLAN ID替换关系

VLAN配置

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 ID、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VLAN报文是否带Tag配置

MAC地址学习配置

是否具有MAC地址学习功能、端口是否具有最大学习MAC地址个数的限制、MAC地址表满后是否继续转发

 

l    还有一些配置称为“第一类配置”,此类配置可以在聚合接口和成员端口上配置,但是不会影响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比如GVRP、MSTP等。

l    由于成员端口上第二类配置的改变可能导致其选中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对业务产生影响,因此当在成员端口上进行第二类配置时,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由用户来决定该配置是否继续进行。

 

1.1.3  链路聚合的模式

按照聚合方式的不同,链路聚合的模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它们各自的特点如下:

l              静态聚合模式比较稳定,一但配置好后,端口选中状态就不会受对端的影响,但不能根据对端的状态灵活调整端口选中状态,因此不够灵活。

l              动态聚合模式能够根据对端和本端信息灵活调整端口选中状态,但端口选中状态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够稳定。

1. 静态聚合模式

静态聚合模式中,成员端口的LACP协议为关闭状态。系统按照以下原则设置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

l              当聚合组内有处于up状态的端口时,系统按照端口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的第二类配置和对应聚合接口的第二类配置相同的端口作为该组的参考端口(优先次序相同的情况下,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为参考端口)。

l              与参考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即端口速率、双工模式和链路状态的配置)和第二类配置一致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成为可能处于Selected状态的候选端口,其它端口将处于Unselected状态。

l              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数是有限制的,当候选端口的数目未达到上限时,所有候选端口都为Selected状态,其它端口为Unselected状态;当候选端口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制时,系统将按照端口号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一些候选端口保持在Selected状态,端口号较大的端口则变为Unselected状态。

l              当聚合组中全部成员都处于down状态时,全组成员均为Unselected状态。

当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数已达到限制时,后加入的端口即使具备成为Selected端口的条件,也会成为Unselected状态。这样能够尽量维持当前Selected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断,但是可能导致设备重启前后各端口的Selected状态不一致。

 

2. 动态聚合模式

当聚合组配置为动态聚合模式后,聚合组中成员端口的LACP协议自动使能。在该模式下,成员端口处于不同状态时对协议报文的处理方式如下:

l              Selected端口可以收发LACP协议报文。

l              处于up状态的Unselected端口的配置如果与对应的聚合接口配置相同,则可以收发LACP协议报文。

系统设置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原则是:本端系统和对端系统会进行协商,根据两端系统中设备ID较优的一端的端口ID的大小,来决定两端端口的状态。具体协商步骤如下:

l              比较两端系统的设备ID(设备ID=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系统MAC地址)。先比较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如果相同再比较系统MAC地址。设备ID小的一端被认为较优(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和MAC地址越小,设备ID越小)。

l              比较设备ID较优的一端的端口ID(端口ID=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对于设备ID较优的一端的各个端口,首先比较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端口号。端口ID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和端口号越小,端口ID越小)。

l              与参考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和第二类配置一致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并且该端口的对端端口与参考端口的对端端口的配置也一致时,该端口才成为可能处于Selected状态的候选端口。否则,端口将处于Unselected状态。

l              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数是有限制的,当候选端口的数目未达到上限时,所有候选端口都为Selected状态,其它端口为Unselected状态;当候选端口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制时,系统将按照端口ID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一些端口保持在Selected状态,端口ID较大的端口则变为Unselected状态。同时,对端设备会感知这种状态的改变,相应端口的状态将随之变化。

对于上述两种聚合模式来说:

l    聚合组中,只有与参考端口配置一致的端口才允许成为Selected端口,这些配置包括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和第二类配置。用户需要通过手工配置的方式保持各端口上的这些配置一致。

l    当聚合组中某成员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或第二类配置发生改变时,该端口或该聚合组内其它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1.1.4  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

聚合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负载分担聚合组和非负载分担聚合组。系统按照以下原则设置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

l              当存在聚合资源时,则系统创建的聚合组为负载分担类型。

l              当聚合资源分配完后(即创建的负载分担聚合组和负载分担业务环回组总个数达到系统的最大聚合资源数),创建的聚合组将为非负载分担类型。

l    S76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支持的最大聚合资源数为128个,聚合组和业务环回组共享这128个聚合资源。有关业务环回组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接入分册”中的“业务环回组配置”。

l    聚合资源分配完后创建的聚合组为非负载分担类型。此时如果把占用聚合资源的聚合组删除,后来创建的非负载分担聚合组不会成为负载分担类型。如果需要设置其为负载分担类型,建议用户先删除该聚合组对应的聚合接口、然后再重新创建此聚合接口。

 

1.2  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表1-2 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配置任务

说明

详细配置

配置聚合组

配置静态聚合组

二者必选其一

1.3.1 

配置动态聚合组

1.3.2 

配置不同类型业务板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功能

必选

1.3.3 

配置聚合接口

配置聚合接口描述信息

可选

1.4.1 

开启聚合接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

可选

1.4.2 

关闭聚合接口

可选

1.4.3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可选

1.5.1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本地转发优先

可选

1.5.2 

 

1.3  配置聚合组

l    配置了RRPP的端口、配置了MAC地址认证的端口、配置了端口安全模式的端口、启用了IP Source Guard功能的端口以及使能了802.1X的端口都不能加入二层聚合组。

l    为了更好的实现数据流量在聚合组中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分担,建议将同类型的端口(如全百兆以太网端口或全千兆以太网端口等)加入聚合组。

 

1.3.1  配置静态聚合组

表1-3 配置静态聚合组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必选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自动生成二层聚合组,且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

进入以太网端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必选

用户可通过此方法在聚合组中加入多个以太网端口

将以太网端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l    用户删除二层聚合接口时,系统会自动删除对应的聚合组,且该聚合组中的所有成员端口将全部离开该聚合组。

l    对于静态聚合模式,用户要通过配置保证在同一链路上处在两台不同设备中的端口的Selected状态要保持一致,否则聚合功能不能正确使用。

 

1.3.2  配置动态聚合组

表1-4 配置动态聚合组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配置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

lacp system-priority system-priority

可选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的Selected和Unselected状态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必选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自动生成二层聚合组,且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必选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

进入以太网端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必选

用户可通过此方法在聚合组中加入多个以太网端口

将以太网端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配置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

lacp port-priority port-priority

可选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的Selected和Unselected状态

 

l    用户删除动态模式的聚合接口时,系统会自动删除对应的聚合组,且该聚合组中的所有成员端口将全部离开该聚合组。

l    对于动态聚合模式,系统两端会自动协商同一条链路上的两端端口在各自聚合组中的Selected状态,用户只需保证在一个系统中聚合在一起的端口的对端也同样聚合在一起,聚合功能即可正常使用。

l    由于没有负载分担资源而导致负载分担组成为非负载分担组时,可能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端的Selected端口数与本端的Selected端口数不相同,此时不能保证流量的正确转发;另一种情况是,本端Selected端口的对端是Unselected端口,此时会导致上层协议和流量转发出现异常。请用户配置的时候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3.3  配置板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功能

此功能只适用于在不同类型业务板之间(如SA类单板和SC类单板之间)或相同类型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业务板之间配置跨板聚合组后MAC地址表的同步,类型和工作模式都相同的业务板之间配置跨板聚合组后不需要配置此功能即可实现MAC地址表同步。

 

S7600支持跨板聚合组,即所配置的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位于不同的业务板上。

配置跨板聚合组后,可能会出现发送报文的出端口和接收应答报文的入端口不在同一个业务板上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端口无法学习到应答报文的MAC源地址,这样会产生大量广播。

开启跨板聚合MAC地址表同步功能后,系统会对跨板聚合的业务板之间进行MAC地址同步,使得跨板聚合的各业务板之间MAC地址表保持一致,避免了广播流量的产生,实现跨板聚合报文的单播转发,提高了转发效率。

S76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板,不同类型业务板在缺省情况下MAC地址表或路由表容量大小不同,改变工作模式后,MAC地址表或路由表容量大小也不同,当开启跨板聚合MAC地址表同步功能后,业务板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所支持的MAC地址同步如图1-1

l              A区域中的业务板可把MAC地址表同步给B和C区域中的业务板;

l              B区域中的业务板可把MAC地址表同步给C区域中的业务板;

l              B或C区域中,不同类型业务板之间可相互同步MAC地址表。

图1-1 不同类型业务板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支持的MAC地址表同步

 

表1-5 配置板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配置不同类型业务板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

synchronization mac-address enable

必选

缺省情况下,没有开启不同类型业务板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功能

 

l    有关MAC地址表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系统分册”中的“MAC地址表配置”;

l    有关业务板工作模式的介绍请参见“系统分册”中的“设备管理配置”;

l    设备可以支持SA、SC、SD、EB等多种类型的业务板,有关业务板类型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安装手册。

 

1.4  配置聚合接口

1.4.1  配置聚合接口描述信息

表1-6 配置聚合接口描述信息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description text

可选

缺省情况下,描述信息为“该端口的端口名 Interface”

 

1.4.2  开启聚合接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

如果要求聚合接口在状态发生改变时生成端口Link up和Link down的Trap报文,需要开启聚合接口状态变化Trap功能。

表1-7 开启聚合接口状态变化Trap功能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开启全局端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

snmp-agent trap enable [ standard [ linkdown | linkup ] * ]

可选

缺省情况下,全局端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开启聚合接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

enable snmp trap updown

可选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1.4.3  关闭聚合接口

对聚合接口的开启/关闭操作,将会影响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关闭聚合接口会导致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所有Selected端口变为Unselected状态,开启聚合接口时,聚合模块会重新计算对应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Selected状态。

表1-8 关闭聚合接口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关闭聚合接口

shutdown

必选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处于开启状态

 

当聚合接口被关闭后,不建议对该聚合接口对应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进行关闭后再开启的操作,否则会使该成员端口的状态变为up,从而影响其对端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

 

1.5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1.5.1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对于负载分担聚合组,系统是通过Hash算法来实现负载分担的,该算法可以采用不同的Hash key来进行计算(即采用不同的负载分担模式)。报文中携带的MPLS标签、IP地址、MAC地址、报文的入端口等信息以及它们的组合均可以作为Hash key。通过改变负载分担模式可以灵活地实现聚合组流量的负载分担。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配置全局或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1. 配置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表1-9 配置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配置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ingress-port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

必选

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在缺省情况下,二层报文以源/目的MAC地址作为Hash key,三层报文以源/目的IP地址作为Hash key

本命令只对三层报文负载分担模式有效。配置本命令后,所有聚合组的三层报文负载分担模式会随之改变;而二层报文负载分担模式不受该命令影响,仍采用缺省的源/目的MAC地址作为其Hash key

 

目前,在系统视图下进行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配置,交换机只支持:

l    源/目的IP地址、源/目的MAC地址单独使用作为Hash key;

l    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组合、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的组合、目的IP地址与目的端口组合、源IP地址与源端口组合作为Hash key;

l    报文入端口、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之间的组合作为Hash key。

 

2. 配置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表1-10 配置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配置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mpls-label1 | mpls-label2 | source-ip | source-mac } *

必选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为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本命令只对三层报文负载分担模式有效。配置本命令后,当前聚合组的三层报文负载分担模式会随之改变;而二层报文负载分担模式不受该命令影响,采用固定的源/目的MAC地址作为其Hash key

 

目前,在二层聚合接口视图下进行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配置,交换机只支持:

l    源/目的IP地址、源/目的MAC地址、mpls-label1单独使用作为Hash key;

l    目的IP和源IP的组合、目的MAC和源MAC的组合、mpls-label1和mpls-label2的组合作为Hash key。

 

1.5.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本地转发优先

在IRF中,当进入某成员设备的报文的出接口为聚合接口、且对应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分布于不同成员设备上时,若该设备有成员端口,则只在该设备的成员端口间进行负载分担;否则,在所有成员设备的成员端口间进行负载分担,这称为聚合负载分担的本地转发优先,该机制可降低数据流量对IRF连接线的冲击。如果未采用该机制,则不论该设备是否有成员端口,都会在所有成员设备的成员端口间进行负载分担。

有关IRF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系统分册”中的“IRF”。

表1-11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本地转发优先

操作

命令

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为本地转发优先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local-first

可选

缺省情况下,聚合负载分担为本地转发优先

 

1.6  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在任意视图下执行display命令可以显示配置后链路聚合的运行情况,通过查看显示信息验证配置的效果。

在用户视图下执行reset命令可以清除端口的LACP和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表1-12 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操作

命令

显示本端系统的设备ID

display lacp system-id

显示全局或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显示端口的链路聚合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member-port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to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显示指定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清除端口的LACP统计信息

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to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

清除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1.7  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在聚合组中,只有与参考端口配置一致的端口才允许成为Selected端口,这些配置包括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在进行配置时,用户需要通过手工配置的方式保证各端口上的这些配置一致。

l    参考端口:当聚合组内有处于up状态的端口时,系统按照端口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的第二类配置和对应聚合接口的第二类配置相同的端口作为该组的参考端口(优先次序相同的情况下,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为参考端口)。

l    端口属性配置:包括端口速率、双工模式和链路状态的配置。

l    第二类配置:请参见“1.1.2  6. 第二类配置”一节的介绍。

若在不同类型的业务板间或相同类型不同工作模式的业务板间配置了跨板聚合组,还需要在设备上启用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功能,具体请参见1.3.3  配置板跨板聚合后的MAC地址表同步功能

 

1.7.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l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以太网端口GigabitEthernet2/0/1~GigabitEthernet2/0/3相互连接。

l              通过配置静态链路聚合,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分担,并采用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相结合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2. 组网图

图1-2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模式为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相结合的方式。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destination-mac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2/0/1至GigabitEthernet2/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2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3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1.7.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l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以太网端口GigabitEthernet2/0/1~GigabitEthernet2/0/3相互连接。

l              通过配置动态链路聚合,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分担,并采用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相结合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2. 组网图

图1-3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模式为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相结合的方式。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destination-mac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成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2/0/1至GigabitEthernet2/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2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3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1.7.3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模式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l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以太网端口GigabitEthernet2/0/1~GigabitEthernet2/0/4相互连接。

l              通过配置全局和聚合组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使聚合组1采用源MAC地址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聚合组2采用目的MAC地址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2. 组网图

图1-4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模式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配置全局聚合负载分担模式为源MAC地址的方式。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2/0/1GigabitEthernet2/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2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2]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2,并配置该端口所对应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模式为目的MAC地址的方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 分别将端口GigabitEthernet2/0/3GigabitEthernet2/0/4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3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3]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4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4]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

新华三官网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