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正文
本章节下载: 01-正文 (15.84 MB)
目 录
概述
本文档介绍了型号为S920S00的服务器主板搭配2U机箱组成的服务器H3C UniServer R2960 G3(以下简称R2960 G3)的物理结构、组件和规格。指导用户对R2960 G3进行安装、拆卸、上电下电、配置和故障处理等操作。
读者对象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以下工程师:
l 技术支持工程师
l 渠道伙伴技术支持工程师
l 企业管理员
符号约定
在本文中可能出现下列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符号 |
说明 |
表示如不避免则将会导致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具有高等级风险的危害。 |
|
表示如不避免则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具有中等级风险的危害。 |
|
表示如不避免则可能导致轻微或中度伤害的具有低等级风险的危害。 |
|
用于传递设备或环境安全警示信息。如不避免则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丢失、设备性能降低或其它不可预知的结果。 “须知”不涉及人身伤害。 |
|
对正文中重点信息的补充说明。 “说明”不是安全警示信息,不涉及人身、设备及环境伤害信息。 |
通用声明
l 操作设备时,应当严格遵守当地的法规和规范,手册中所描述的安全注意事项仅作为当地安全规范的补充。
l 手册中描述的“危险”、“警告”和“注意”事项,只作为所有安全注意事项的补充说明。
l 为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请严格遵循设备上标识和手册中描述的所有安全注意事项。
l 特殊工种的操作人员(如电工、电动叉车的操作员等)必须获得当地政府或权威机构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
l 此为A级产品,在生活环境中,该产品可能会造成无线电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用户对其干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l 设备的整个安装过程必须由通过认证的人员或经过认证人员授权的人员来完成。
l 安装人员在安装过程中,如果发现可能导致人身或设备受到伤害时,应当立即终止操作,向项目负责人进行报告,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l 禁止在雷雨天气进行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搬运设备、安装机柜、安装电源线等。
l 安装人员必须佩戴洁净的劳保手套、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穿劳保鞋,如图1-1所示。
l 搬运设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下:
− 不能超过当地法律或法规所允许单人搬运的最大重量。
− 要充分考虑安装人员当时的身体状况,务必不能超越安装人员所能承受的重量。
l 在接触设备前,应当穿上防静电工作服、佩戴防静电手套或防静电腕带、去除身体上携带的易导电物体(如首饰、手表等),以免被电击或灼伤,如图1-2所示。
佩戴防静电腕带的方法如图1-3所示。
1. 将手伸进防静电腕带。
2. 拉紧锁扣,确认防静电腕带与皮肤接触良好。
3. 将防静电腕带的接地端插入机柜或机箱(已接地)上的防静电腕带插孔。
l 安装人员使用工具时,务必按照正确的操作方式进行,以免危及人身安全。
l 当设备的安装位置超过安装人员的肩部时,请使用抬高车等工具辅助安装,避免设备滑落导致人员受伤或设备损坏。
l 高压电源为设备的运行提供电力,直接接触或通过导体间接接触高压电源,会带来致命危险。
l 在接通电源之前设备必须先接地,否则会危及人身安全。
l 安装人员使用梯子时,必须有专人看护,禁止单独作业,以免摔伤。
l 在连接、测试或更换光纤时,禁止裸眼直视光纤出口,以防止激光束灼伤眼睛。
设备搬迁注意事项
设备搬迁过程不当易造成设备损伤,搬迁前请联系原厂了解具体注意事项。
设备搬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注意事项:
l 雇用正规的物流公司进行设备搬迁,运输过程必须符合电子设备运输国际标准,避免出现设备倒置、磕碰、潮湿、腐蚀或包装破损、污染等情况。
l 待搬迁的设备应使用原厂包装。
l 机箱、刀片形态的设备、光模块等易损部件、PCIe(GPU或SSD)卡等重量和体积较大的部件需要分别单独包装。
l 严禁带电搬迁设备,严禁带可能导致搬迁过程发生危险的物件。
扩容操作注意事项
扩容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注意事项:
l 需使用兼容的部件。
l 需经过认证的维护工程师进行操作,注意防静电、避免撞击、剐蹭等导致的物理损坏。
l 扩容前需要备份数据且从网络中隔离设备,以免数据设备损坏后数据和业务无法恢复,或出现网络环路等风险。
l 扩容后需要对设备软件进行升级,以免出现老版本软件对新部件的支持问题。
设备安全
设备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l 为了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请使用配套的电源线缆。
l 电源线缆只能用于配套的服务器设备,禁止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l 在接触设备前,应当穿上防静电工作服和佩戴防静电手套,防止静电对设备造成损害。
l 搬运设备时,应握住设备的手柄或托住设备的底边,而不应握住设备内已安装模块(如电源模块,风扇模块、硬盘或主板)的手柄。
l 安装人员使用工具时,务必按照正确的操作方式进行,以免损伤设备。
l 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电源线需要以主备方式连接到不同的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上。
l 在接通电源之前设备必须先接地,否则会危及设备安全。
单人允许搬运的最大重量
单人所允许搬运的最大重量,请以当地的法律或法规为准,设备上的标识和文档中的描述信息均属于建议。
表1-1中列举了一些组织对于成年人单次所允许搬运的最大重量的规定,供参考。
组织名称 |
重量(kg/lb) |
CEN(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
25/55.13 |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25/55.13 |
NIOS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
23/50.72 |
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
25/55.13 |
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
l 男:15/33.01 l 女:10/22.05 |
图2-1 部件
1 |
IO模组1 |
2 |
IO模组2 |
3 |
电源模块 |
4 |
机箱 |
5 |
IO模组3 |
6 |
超级电容支架 |
7 |
导风罩 |
8 |
前置硬盘背板 |
9 |
风扇支架 |
10 |
风扇模块 |
11 |
前置硬盘 |
12 |
理线架 |
13 |
散热器 |
14 |
DIMM |
15 |
主板 |
16 |
RAID扣卡 |
17 |
灵活IO卡1(归属CPU 1) |
18 |
BMC插卡 |
19 |
灵活IO卡2(归属CPU 2) |
- |
- |
l 本手册适用于S920S00(适配通用BIOS)型号的主板。
l 鲲鹏服务器的主板和CPU的支持情况如表2-1所示。
l 本手册中的图片仅供参考,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l 关于如何查询服务器配置的CPU型号,请参见8.7 查询服务器的处理器型号。
l IO模组1、IO模组2和IO模组3都可选配硬盘模组或者Riser模组。本图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配置为准。
l CPU集成在主板上,不能单独更换。
l 备件的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支持获取。
表2-1 鲲鹏服务器主板和CPU支持情况
主板 |
支持的CPU(鲲鹏920) |
S920S00 |
3210、5220 |
S920X00 |
5250、7260 |
R2960 G3的硬盘编号及类型请参见3.6.1 硬盘编号。
l 12x3.5英寸硬盘配置的前面板组件如图3-1所示。
1 |
硬盘 |
2 |
VGA接口 |
3 |
USB 3.0接口 |
4 |
标签卡(含SN标签) |
l 25x2.5英寸硬盘配置的前面板组件如图3-2所示。
1 |
硬盘 |
2 |
VGA接口 |
3 |
USB 3.0接口 |
4 |
标签卡(含SN标签) |
表3-1 前面板接口说明
名称 |
类型 |
说明 |
USB接口 |
USB 3.0 |
提供外出USB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接入USB设备。 说明 l 使用外接USB设备时请确认USB设备状态良好,否则可能导致服务器工作异常。 l 使用外接USB设备时,最大支持1米的延长线。 |
VGA接口 |
DB15 |
用于连接显示终端,例如显示器或物理KVM。 说明 前面板的VGA接口没有线缆固定螺钉,视频线缆容易脱落,推荐使用后面板的VGA接口。 |
l 12x3.5英寸硬盘配置的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如图3-3所示。
1 |
UID按钮/指示灯 |
2 |
健康状态指示灯 |
3 |
电源按钮/指示灯 |
4 |
故障诊断数码管 |
5 |
灵活IO卡在位指示灯(1,2) |
- |
- |
l 25x2.5英寸硬盘配置的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如图3-4所示。
1 |
UID按钮/指示灯 |
2 |
健康状态指示灯 |
3 |
电源按钮/指示灯 |
4 |
故障诊断数码管 |
5 |
灵活IO卡在位指示灯(1,2) |
- |
- |
表3-2 前面板指示灯/按钮说明
标识 |
指示灯/按钮 |
状态说明 |
故障诊断数码管 |
l 显示---:表示服务器正常。 l 显示故障码:表示服务器有部件故障。 故障码的详细信息,请参考产品配套的BMC告警处理手册。 |
|
电源按钮/指示灯 |
电源指示灯说明: l 黄色(常亮):表示设备处于待机(Standby)状态。 l 绿色(常亮):表示设备已开机。 l 黄色(闪烁):表示BMC管理系统正在启动。 l 熄灭:表示设备未上电。 电源按钮说明: l 上电状态下短按该按钮,可以正常关闭OS。 l 上电状态下长按该按钮6秒钟,可以将服务器强制下电。 l 待机状态下短按该按钮,可以进行上电。 |
|
UID按钮/指示灯 |
UID按钮/指示灯用于定位待操作的设备。 UID指示灯说明: l 熄灭:设备未被定位。 l 蓝色闪烁(闪烁255秒):设备被重点定位。 l 蓝色常亮:设备被定位。 UID按钮说明: l 可通过手动按UID按钮、BMC命令或者BMC的WebUI远程控制使灯熄灭、点亮或闪烁。 l 短按UID按钮,可以打开/关闭定位灯。 l 长按UID按钮5秒左右,可以复位服务器的BMC管理系统。 |
|
健康状态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设备运转正常。 l 红色(1Hz频率闪烁):表示系统有严重告警。 l 红色(5Hz频率闪烁):表示系统有紧急告警。 |
|
灵活IO卡在位指示灯(1,2) |
l 1,2:1代表灵活IO卡1;2代表灵活IO卡2。 l 绿色(常亮):表示灵活IO卡连接正常。 l 熄灭:表示灵活IO卡不在位。 |
R2960 G3后面板组件如图3-5所示。
1 |
IO模组1 |
2 |
IO模组2 |
3 |
电源模块1 |
4 |
IO模组3 |
5 |
电源模块2 |
6 |
电源模块接口 |
7 |
灵活IO卡2(归属CPU 2) |
8 |
USB 3.0接口 |
9 |
VGA接口 |
10 |
调试串口 |
11 |
管理网口 |
12 |
灵活IO卡1(归属CPU 1) |
l IO模组1、IO模组2和IO模组3都可选配后置硬盘模组或者Riser模组。本图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配置为准。
l 灵活IO卡1和灵活IO卡2都可选配TM210网卡和TM280网卡。本图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配置为准。
l 灵活IO卡1和灵活IO卡2都不支持热插拔,如果需要更换,请将服务器电源模块下电。
表3-3 后面板接口说明
名称 |
类型 |
数量 |
说明 |
VGA接口 |
DB15 |
1 |
用于连接显示终端,例如显示器或物理KVM。 |
USB接口 |
USB 3.0 |
2 |
提供外出USB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接入USB设备。 说明 使用外接USB设备时请确认USB设备状态良好,否则可能导致服务器工作异常。 |
Mgmt管理网口 |
RJ45 |
1 |
提供外出1000Mbps以太网口,支持自适应10/100/1000M。通过该接口可以对本服务器进行管理。 |
串口 |
RJ45 |
1 |
默认为系统串口,可通过命令行设置为BMC串口。主要用于调试。 说明 设置系统串口为BMC串口的详细操作请参见8.3 登录BMC命令行中的“通过串口登录”。 |
GE电口 |
RJ45 |
4/8 |
l 每张灵活IO卡可提供4个GE电口,两张灵活IO卡可提供最大8个GE电口。 l 提供外出1000Mbps以太网口,支持自适应10/100/1000M。 |
25GE光口 |
SFP28 |
4 |
通过一张灵活IO卡可实现最大4个25GE光口。 说明 25GE光口可支持速率自适应到10GE。通过不同速率的光模块实现。 |
电源模块接口 |
- |
1/2 |
用户可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配电源数量,但是务必确保电源的额定功率大于整机额定功率。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推荐配置2个电源模块。当采用单电源供电时,在BMC Web界面中“电源预期状态”将不能设置为“主备供电”。 |
R2960 G3后面板指示灯如图3-6所示。
1 |
GE电口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2 |
GE电口连接状态指示灯 |
3 |
管理网口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4 |
管理网口连接状态指示灯 |
5 |
UID指示灯 |
6 |
光口速率指示灯 |
7 |
光口连接状态指示灯/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8 |
电源模块指示灯 |
表3-4 后面板指示灯说明
指示灯 |
状态说明 |
|
GE电口/管理网口 |
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l 黄色(闪烁):表示有数据正在传输。 l 熄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
连接状态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网络连接正常。 l 熄灭:表示网络未连接。 |
|
UID指示灯 |
UID指示灯用于定位待操作的设备。 l 熄灭:设备未被定位。 l 蓝色闪烁(闪烁255秒):设备被重点定位。 l 蓝色常亮:设备被定位。 说明 可通过手动按UID按钮或者BMC命令远程控制使灯熄灭、点亮或闪烁。 |
|
25GE光口 |
速率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数据传输速率为25Gbit/s。 l 黄色(常亮):表示数据传输速率为10Gbit/s。 l 熄灭:表示网络未连接。 |
连接状态指示灯/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网络连接正常。 l 绿色(闪烁):表示有数据正在传输。 l 熄灭:表示网络未连接。 |
|
电源模块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输入和输出正常。 l 橙色(常亮):表示输入正常,电源过温保护、电源输出过流/短路、输出过压、短路保护、器件失效(不包括所有的器件失效)等原因导致无输出。 l 绿色(1Hz频率闪烁): − 表示输入正常,服务器为Standby状态。 − 表示输入过压或者欠压,具体故障请参考产品配套的BMC告警处理手册。 l 绿色(4Hz频率闪烁):表示电源Firmware在线升级过程中。 l 熄灭:表示无电源输入。 |
服务器支持的灵活IO卡的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支持,具体规格和特性请参见各型号灵活IO卡对应的用户指南。
各型号灵活IO卡的指示灯如下所示:
图3-7 TM210(4xGE电口)
图3-8 TM280(4x25GE光口)
表3-5 灵活IO卡指示灯说明
网卡类型 |
指示灯 |
状态 |
4xGE电口灵活IO卡 |
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l 黄色(闪烁):表示有数据正在传输。 l 熄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
连接状态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网络连接正常。 l 熄灭:表示网络未连接。 |
|
4x25GE光口灵活IO卡 |
速率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数据传输速率为25Gbit/s。 l 黄色(常亮):表示数据传输速率为10Gbit/s。 l 熄灭:表示网络未连接。 |
连接状态指示灯/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l 绿色(常亮):表示网络连接正常。 l 绿色(闪烁):表示有数据正在传输。 l 熄灭:表示网络未连接。 |
l 12x3.5英寸硬盘EXP配置的硬盘编号如图3-9所示。
表3-6 12x3.5英寸硬盘EXP配置的硬盘编号
物理硬盘编号 |
BMC界面显示的硬盘编号 |
RAID控制卡显示的硬盘编号 |
40 |
Disk40 |
12 |
41 |
Disk41 |
13 |
42 |
Disk42 |
14 |
43 |
Disk43 |
15 |
l 12x3.5英寸硬盘直通配置的硬盘编号如图3-10所示。
l 25x2.5英寸硬盘EXP配置硬盘编号如图3-11所示。
表3-7 25x2.5英寸硬盘EXP配置的硬盘编号
物理硬盘编号 |
BMC界面显示的硬盘编号 |
RAID控制卡显示的硬盘编号 |
40 |
Disk40 |
25 |
41 |
Disk41 |
26 |
表3-8 硬盘配置
配置 |
最大前置硬盘数量(个) |
最大后置硬盘数量(个) |
普通硬盘管理方式 |
25x2.5英寸EXP硬盘配置[1] |
25(SAS/SATA硬盘) |
l IO模组1:2(SAS/SATA硬盘) l IO模组3[2]:4(NVMe硬盘) |
1xRAID控制卡 |
12x3.5英寸硬盘EXP配置 |
12(SAS/SATA硬盘) |
l IO模组1:2(SAS/SATA硬盘) l IO模组2:2(SAS/SATA硬盘) l IO模组3[2]:4(NVMe硬盘) |
1xRAID控制卡 |
12x3.5英寸硬盘直通配置[3] |
12(SAS/SATA硬盘) |
l IO模组2:2(SAS/SATA硬盘) l IO模组3[2]:4(NVMe硬盘) |
CPU直出SAS |
l [1]:25x2.5英寸EXP硬盘配置的前置硬盘只支持2.5英寸硬盘,12x3.5英寸硬盘EXP配置和12x3.5英寸硬盘直通配置的前置硬盘只支持3.5英寸硬盘。 l [2]:IO模组3支持2.5英寸NVMe硬盘,通过CPU2直出PCIe信号实现,IO模组1和IO模组2均支持2.5和3.5英寸的硬盘。 l [3]:CPU直出SAS需要配置一张SAS Riser卡,默认安装在IO模组2上。 |
SAS/SATA硬盘指示灯如图3-12所示。
表3-9 SAS/SATA硬盘指示灯说明
硬盘Active指示灯(绿色指示灯) |
硬盘Fault指示灯(黄色指示灯) |
状态说明 |
常亮 |
熄灭 |
硬盘在位。 |
闪烁(4Hz) |
熄灭 |
硬盘处于正常读写状态或重构主盘状态。 |
常亮 |
闪烁(1Hz) |
硬盘被RAID卡定位。 |
闪烁(1Hz) |
闪烁(1Hz) |
硬盘处于重构从盘状态。 |
熄灭 |
常亮 |
RAID组中硬盘被拔出。 |
常亮 |
常亮 |
RAID组中硬盘故障。 |
NVMe硬盘指示灯如图3-13所示。
表3-10 NVMe硬盘指示灯说明
硬盘Active指示灯(绿色指示灯) |
硬盘Fault指示灯(黄色指示灯) |
状态说明 |
熄灭 |
熄灭 |
NVMe硬盘不在位或者PCIe链路Linkdown。 |
绿色常亮 |
熄灭 |
NVMe硬盘在位且无故障。 |
绿色闪烁(2Hz) |
熄灭 |
NVMe硬盘正在进行读写操作。 |
熄灭 |
黄色闪烁(2Hz) |
NVMe硬盘被定位或正处于热插过程中。 |
熄灭 |
黄色闪烁(0.5Hz) |
NVMe硬盘已完成热拔出流程,允许拔出。 |
绿色常亮/灭 |
黄色常亮 |
NVMe硬盘故障。 |
l 12x3.5英寸硬盘直通背板接口如图3-14所示。
1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0/J7) |
2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C/J5) |
3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B/J4) |
4 |
低速信号连接器(HDD BP/J6) |
5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A/J3) |
6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1/J8) |
7 |
电源信号连接器(POWER/J1) |
- |
- |
l 12x3.5英寸硬盘EXP背板接口如图3-15所示。
1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0/J32) |
2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A/J28) |
3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B/J29) |
4 |
Mini SAS HD连接器(REAR PORT/J31) |
5 |
低速信号连接器(HDD BP/J1) |
6 |
电源连接器(POWER/J24) |
7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1/J35) |
- |
- |
l 25x2.5英寸硬盘背板接口如图3-16所示。
1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0/J32) |
2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A/J28) |
3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B/J29) |
4 |
Mini SAS HD连接器(REAR PORT/J31) |
5 |
低速信号连接器(HDD BP/J1) |
6 |
电源连接器(POWER/J24) |
7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1/J35) |
- |
- |
l 2x3.5英寸后置硬盘背板接口如图3-17所示。
1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J5) |
2 |
Mini SAS HD连接器(REAR PORT/J2) |
3 |
电源连接器(BP PWR/J1) |
- |
- |
l 2x2.5英寸后置硬盘背板接口如图3-18所示。
1 |
电源连接器(BP PWR/J1) |
2 |
低速信号连接器(REAR BP/J5) |
3 |
Mini SAS HD连接器(REAR PORT/J2) |
- |
- |
l 4x2.5英寸后置硬盘背板接口如图3-19所示。
1 |
电源连接器(REAR BP POWR3/J24) |
2 |
Slimline A连接器(SLIMLINE A/J8) |
3 |
Slimline B连接器(SLIMLINE B/J9) |
4 |
Mini SAS HD连接器(PORT A/J2) |
5 |
低速信号连接器(HDD BP/J23) |
- |
- |
图3-20 主板和BMC插卡接口
1 |
Riser卡插槽2(J6016) |
2 |
NC-SI连接器(J65) |
3 |
RAID控制扣卡连接器(J72) |
4 |
后置硬盘背板2电源连接器(J9) |
5 |
灵活IO卡2连接器(CPU 2, J6014) |
6 |
BMC插卡 |
7 |
跳线(J87) 说明 COM_SW PIN针用于切换服务器物理串口连接方向,BMC_RCV PIN针用于恢复BMC默认配置。 |
8 |
灵活IO卡1连接器(CPU 1, J6008) |
9 |
系统电池(U53) |
10 |
Riser卡插槽1(J6012) |
11 |
TPM(J50) |
12 |
提升卡1电源连接器(配置4个GPU场景,J6026) |
13 |
OCP连接器 |
14 |
后置硬盘背板1电源连接器(J10) |
15 |
M.2连接器(J6032) |
16 |
右挂耳连接器(J6030) |
17 |
风扇连接器 |
18 |
前置硬盘背板低速信号连接器(J93) |
19 |
后置硬盘背板电源信号连接器(J47) |
20 |
前置硬盘背板电源信号连接器(J5) |
21 |
左挂耳连接器(J92) |
22 |
后置硬盘背板3低速信号连接器(J67) |
23 |
内置硬盘背板电源连接器(J11) |
24 |
提升卡2电源连接器(J6021) |
25 |
内置硬盘背板低速信号连接器(J49) |
26 |
提升卡3/后置硬盘背板3电源连接器(J12) |
27 |
提升卡3/后置硬盘背板3 Slimline 连接器(从左到右分别为J52,J51) |
28 |
电源连接器2(J73) |
29 |
电源连接器1(J74) |
- |
- |
l CPU集成在主板上,不能单独更换。
l BMC插卡不支持单独更换,和主板一块更换。
服务器提供16个DDR4 DIMM接口,每个处理器均提供4条内存通道,每条通道都支持2个DIMM。内存槽位编号如图3-21所示。
R2960 G3内存通道组成如表3-11所示。
通道归属 |
通道 |
组成 |
CPU1 |
TB_A |
DIMM030(D) |
DIMM031(H) |
||
TB_B |
DIMM020(C) |
|
DIMM021(G) |
||
TB_C |
DIMM011(F) |
|
DIMM010(B) |
||
TB_D |
DIMM001(E) |
|
DIMM000(A) |
||
CPU2 |
TB_A |
DIMM130(D) |
DIMM131(H) |
||
TB_B |
DIMM120(C) |
|
DIMM121(G) |
||
TB_C |
DIMM111(F) |
|
DIMM110(B) |
||
TB_D |
DIMM101(E) |
|
DIMM100(A) |
CPU1对应的内存槽位上必须至少配置一根内存条。
当服务器配置完全平衡的内存条时,可实现最佳的内存性能。不平衡配置会降低内存性能,因此不推荐使用。
不平衡的内存配置是指安装的内存不是均匀分布在内存通道或处理器上。
l 通道不平衡:如果单个CPU配置3、5、7、9、10、11、12、13、14、15根内存条,则通道之间的内存配置不平衡。
l 处理器不平衡:如果在每个处理器上安装了不同数量的内存,则处理器之间的内存配置不平衡。
内存配置时必须遵守内存安装原则,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支持获取,未安装内存条的槽位,需要安装假模块。
IO模组1和2支持的Riser卡如图3-22、图3-23、图3-24和图3-25所示。
l 图3-22中Riser卡可以安装在模组1或者模组2上,安装在IO模组1时,PCIe槽位为Slot 1~Slot 3,安装在IO模组2时,PCIe槽位为Slot 4~Slot 6。
l 图3-23支持全高全长双宽GPU卡,当Riser卡安装在IO模组1时,PCIe槽位为Slot 2和Slot 3,当安装在IO模组2时,PCIe槽位为Slot 5和Slot 6。
l 选用该卡时必须选用本服务器自带的电源线缆,不支持使用其他型号服务器电源线缆。
l 只有Slot 2或者Slot 5槽位支持全高全长双宽GPU卡。
l 当IO模组1和IO模组2分别配置2x2.5英寸后置硬盘时,IO模组1和IO模组2可同时支持安装x16提升卡,如图3-24所示。当Riser卡安装在IO模组1时,PCIe槽位为Slot 3,当安装在IO模组2时,PCIe槽位为Slot 6。
l SAS Riser卡只能安装在IO模组2上,占用Slot 4~Slot 6的PCIe槽位,其中Slot4,Slot5无输出,Slot6支持x8信号。
l 当图3-26中Riser卡安装在IO模组3时,PCIe槽位为Slot 7和Slot 8。
l 当图3-27中Riser卡安装在IO模组3时,PCIe槽位为Slot 8。
R2960 G3的PCIe插槽分布后视图如图3-28所示。
IO模组1提供的槽位为Slot 1~Slot 3;IO模组2提供的槽位为Slot 4~Slot 6;IO模组3提供的槽位为Slot 7~Slot 8。
l 当IO模组1采用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时,Slot 1不可用。
l 当IO模组2采用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时,Slot 4不可用。
l 当IO模组3采用1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时,Slot 7不可用。
PCIe插槽说明如表3-12所示。
PCIe槽位 |
从属CPU |
PCIe标准 |
连接器宽度 |
总线宽度 |
BIOS中的端口号 |
ROOT PORT(B/D/F) |
Device(B/D/F) |
槽位大小 |
Slot1 |
CPU1 |
PCIe 4.0 |
x16 |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l 3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SAS 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
Port0 |
00/00/0 |
- |
全高全长 |
Slot2 |
CPU1 |
PCIe 4.0 |
x16 |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16 l 3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SAS 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
Port4 |
00/04/0 |
- |
全高全长 |
Slot3 |
CPU1 |
PCIe 4.0 |
x16 |
l 1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16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3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SAS 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
Port12 |
00/0C/0 |
- |
全高半长 |
Slot4 |
CPU2 |
PCIe 4.0 |
x16 |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l 3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SAS 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
Port0 |
80/00/0 |
- |
全高全长 |
Slot5 |
CPU2 |
PCIe 4.0 |
x16 |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16 l 3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SAS 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
Port4 |
80/04/0 |
- |
全高全长 |
Slot6 |
CPU2 |
PCIe 4.0 |
x16 |
l 1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16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3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l SAS 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
Port16 |
80/10/0 |
- |
全高半长 |
Slot7 |
CPU2 |
PCIe 4.0 |
x16 |
l 1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NA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
Port8 |
80/08/0 |
- |
全高半长 |
Slot8 |
CPU2 |
PCIe 4.0 |
x16 |
l 1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16 l 2个槽位的PCIe Riser模组:x8 |
Port12 |
80/0C/0 |
- |
全高半长 |
RAID控制扣卡 |
CPU1 |
PCIe 4.0 |
x8 |
x8 |
Port8 |
00/08/0 |
- |
- |
说明 l 支持全高全长的PCIe插槽向下兼容全高半长或者半高半长的PCIe卡,支持全高半长的PCIe插槽向下兼容半高半长的PCIe卡。 l 总线带宽为PCIe x16的插槽向下兼容PCIe x8、PCIe x4、PCIe x2的PCIe卡,总线带宽为PCIe x8的插槽向下兼容PCIe x4、PCIe x2的PCIe卡。 l 所有槽位的供电能力都可以最大支持75W的PCIe卡,PCIe卡的功率取决于PCIe卡的型号。具体支持的PCIe卡请联系技术支持。不在兼容性中的PCIe卡,请联系当地销售人员提交兼容性测试需求。 l 后置硬盘模组1和2配置2x2.5寸硬盘时,Slot3/Slot6 可以使用1*x16 riser卡,可支持x16带宽。 l B/D/F,即Bus/Device/Function Number。 l ROOT PORT(B/D/F)是CPU内部PCIe根节点的B/D/F,Device(B/D/F)是在OS系统下查看的板载或外插PCIe设备的B/D/F。 l 本表格中的B/D/F是默认取值,当PCIe卡不满配、PCIe卡满配但型号或所安装的槽位不同,以及配置了带PCI bridge的PCIe卡时,B/D/F可能会改变。 |
服务器支持可变的风扇速度。一般情况风扇以最低速度转动,如果入风口温度升高或者服务器温度升高,风扇会提高速度来降温。
风扇位置图如图3-29所示。
本章节关于RAID控制卡的连线以RAID控制扣卡为例,RAID控制标卡连线与RAID控制扣卡连线相同。
左右挂耳连线
图4-1 左右挂耳连线
表4-1 左右挂耳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6030)到右挂耳板的信号线 |
2 |
主板(J92)到左挂耳板的信号线 |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图4-2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表4-2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93)到前置硬盘背板(J1)的低速信号线 |
2 |
主板(J5)到前置硬盘背板(J24)的电源线 |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配置RAID控制扣卡时)
图4-3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表4-3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前置硬盘背板PORT A(J28)到RAID控制扣卡PORT A的SAS线 |
2 |
前置硬盘背板PORT B(J29)到RAID控制扣卡PORT B的SAS线 |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IO模组1和IO模组2)
图4-4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
表4-4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10)到IO模组1后置硬盘背板(J1)的电源线 |
2 |
主板(J9)到IO模组2后置硬盘背板(J1)的电源线 |
3 |
前置硬盘背板(J32)到IO模组1后置硬盘背板(J5)的低速信号线 |
4 |
前置硬盘背板(J35)到IO模组2后置硬盘背板(J5)的低速信号线 |
5 |
前置硬盘背板(J31)到IO模组1和IO模组2后置硬盘背板(J2)的SAS线 说明 该线缆为1分2线缆,单头一端连接前置硬盘背板,双头一端连接后置硬盘背板,该线缆需要沿着电源模块侧的机框进行布线,线缆长度的限制可避免后置硬盘背板处线缆连接错误。 |
左右挂耳连线
图4-5 左右挂耳连线
表4-5 左右挂耳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6030)到右挂耳板的信号线 |
2 |
主板(J92)到左挂耳板的信号线 |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图4-6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表4-6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93)到前置硬盘背板(J6)的低速信号线 |
2 |
主板(J5)到前置硬盘背板(J1)的电源线 |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图4-7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表4-7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IO模组2 Riser卡PORT A到前置硬盘背板PORT A(J3)的SAS信号线 |
2 |
IO模组2 Riser卡PORT B到前置硬盘背板PORT B(J4)的SAS信号线 |
3 |
IO模组2 Riser卡PORT C到前置硬盘背板PORT C(J5)的SAS信号线 |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IO模组2)
图4-8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
表4-8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9)到IO模组2后置硬盘背板(J1)的电源线 |
2 |
IO模组2 Riser卡PORT D到后置硬盘背板(J2)的SAS信号线 |
3 |
前置硬盘背板(J8)到IO模组2后置硬盘背板(J5)的低速信号线 |
左右挂耳连线
图4-9 左右挂耳连线
表4-9 左右挂耳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6030)到右挂耳板的信号线 |
2 |
主板(J92)到左挂耳板的信号线 |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图4-10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表4-10 前置硬盘背板的电源线和低速信号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93)到前置硬盘背板(J1)的低速信号线 |
2 |
主板(J5)到前置硬盘背板(J24)的电源线 |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图4-11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表4-11 前置硬盘背板的SAS信号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硬盘背板PORT A(J28)到RAID控制扣卡PORT A的SAS线 |
2 |
硬盘背板PORT B(J29)到RAID控制扣卡PORT B的SAS线 |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IO模组1)
图4-12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
表4-12 后置硬盘背板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J10)到IO模组1后置硬盘背板(J1)的电源线 |
2 |
前置硬盘背板(J32)到IO模组1后置硬盘背板(J5)的低速信号线 |
3 |
前置硬盘背板(J31)到IO模组1后置硬盘背板(J2)的SAS线 说明 该线缆为1分2线缆,单头一端连接前置硬盘背板,双头一端连接后置硬盘背板,该线缆需要沿着电源模块侧的机框进行布线,线缆长度的限制可避免后置硬盘背板处线缆连接错误。 |
图4-13 IO模组3硬盘背板连线
表4-13 IO模组3硬盘背板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Slimline B(J51)到后置硬盘背板Slimline B(J9)的信号线 |
2 |
主板(J67)到后置硬盘背板(J23)的低速信号线 |
3 |
主板Slimline A(J52)到后置硬盘背板Slimline A(J8)的信号线 |
4 |
主板(J12)到后置硬盘背板(J24)的电源线 |
图4-14 IO模组3 Riser卡连线
表4-14 IO模组3 Riser卡连线
编号 |
接口和线缆 |
1 |
主板Slimline B(J51)到IO模组3 Riser卡Slimline B(J401)的信号线 |
2 |
主板Slimline A(J52)到IO模组3 Riser卡Slimline A(J402)的信号线 |
3 |
主板(J12)到IO模组3 Riser卡(J701)的电源线 |
部件的编码和兼容性请联系技术支持。
表5-1 技术规格
组件 |
规格 |
形态 |
2U机架服务器。 |
处理器 |
l 支持2路处理器,处理器包含32核和24核两种配置,频率均为2.6GHz。 l 1组Hydra互连链路,单条链路最高速率30Gbps。 l L3 Cache容量最大为32MB。 |
内存 |
l 最多16个DDR4内存插槽,支持RDIMM。 l 内存设计速率最大可达2933MT/s。 l 内存保护支持ECC、SEC/DED、SDDC、Patrol scrubbing功能。 l 单根内存条容量支持16GB/32GB/64GB/128G。 说明 同一台服务器不允许混合使用不同规格(容量、位宽、rank、高度等)的内存。即一台服务器配置的多根内存条必须为相同Part No.(即P/N编码)。 |
存储 |
硬盘: l 可提供多种不同的规格,详细情况请参见3.6.1 硬盘编号。 l 单个硬盘支持热插拔。 RAID控制卡: l 支持多种型号的RAID控制卡,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支持。 l 支持超级电容掉电保护,RAID级别迁移、磁盘漫游等功能,支持自诊断、Web远程设置,关于Raid控制卡的详细信息,请参见产品配套的RAID控制卡 用户指南。 |
灵活IO卡 |
单板最大支持两张灵活IO卡。单张灵活IO卡提供以下网络接口: l 4个GE电口,支持PXE功能。 l 4个25GE/10GE光口,支持PXE功能。 说明 25GE和10GE光口可通过使用不同的光模块来实现速率切换。 |
PCIe扩展槽位 |
l 最多支持9个PCIe4.0 PCIe接口,其中1个为RAID扣卡专用的PCIe扩展槽位,另外8个为标准的PCIe扩展槽位。标准PCIe4.0扩展槽位具体规格如下: IO模组1和IO模组2支持以下PCIe规格: − 支持2个全高全长的PCIe4.0 x16标准槽位(信号为PCIe4.0 x8)和1个全高半长的PCIe4.0 x16标准槽位(信号为PCIe4.0 x8)。 − 支持1个全高全长的PCIe4.0 x16标准槽位和1个全高半长的PCIe4.0 x16标准槽位(信号为PCIe4.0 x8)。 IO模组3支持以下规格: − 支持2个全高半长的PCIe4.0 x16标准槽位(信号为PCIe4.0 x8)。 − 支持1个全高半长的PCIe4.0 x16标准槽位。 l PCIe扩展槽位支持PCIe SSD存储卡,在搜索业务、Cache业务、下载业务等应用领域可以极大的提升I/O性能。 说明 R2960 G3支持的PCIe扩展卡具体型号,请联系技术支持。 |
端口 |
l 前面板提供2个USB 3.0端口、1个DB15 VGA端口。 l 后面板提供2个USB 3.0端口、1个DB15 VGA端口、1个RJ45串口、1个RJ45系统管理端口。 |
风扇 |
4个热插拔的风扇,支持单风扇失效。 说明 同一台服务器必须配置相同Part No.(即P/N编码)的风扇模块。 |
系统管理 |
BMC支持IPMI、SOL、KVM over IP以及虚拟媒体,提供1个10/100/1000Mbps的RJ45管理网口。 |
安全特性 |
l 管理员密码。 l 安全面板(选配件)。 说明 安全面板安装在设备前面板上,为了防止未授权用户操作硬盘,安全面板上带有安全锁。 |
显卡 |
显卡芯片集成在BMC管理芯片中,芯片型号为SM750,提供32MB显存,支持最高60Hz频率下16M色彩的最大分辨率是1920x1080像素。 说明 l 仅支持操作系统自带驱动所支持的最大分辨率。 l 前后VGA接口同时接显示器的时候,只有接前面板VGA接口的显示器会显示。 |
表5-2 环境规格
指标项 |
说明 |
温度 |
l 工作温度:5℃~40℃(41°F~104°F)(符合ASHRAE CLASS A2/A3) l 存储温度(≤72小时):-40℃~+65℃(-40°F~149°F) l 长时间存储温度(>72小时):21℃~27℃(69.8℉~80.6℉) l 最大温度变化率:20℃/小时(36°F/小时) 说明 不同配置的工作温度规格限制不同,详细信息请参见表5-3。 |
相对湿度(RH,无冷凝) |
l 工作湿度:8%~90% l 存储湿度(≤72小时):5%~95% l 长时间存放湿度(>72小时):30%~69% l 最大湿度变化率:20%/小时 |
风量 |
≥204CFM |
海拔高度 |
l 海拔≤3050m,按照ASHRAE 2015标准,配置满足Class A1、A2时,海拔超过900m,工作温度按每升高300m降低1℃计算;配置满足Class A3时,海拔超过900m,工作温度按每升高175m降低1℃计算;配置满足Class A4时,海拔超过900m,工作温度按每升高125m降低1℃计算。 l 3050m以上不支持配置机械硬盘。 |
腐蚀性气体污染物 |
腐蚀产物厚度最大增长速率: l 铜测试片:300 Å/月(满足ANSI/ISA-71.04-2013定义的气体腐蚀等级G1) l 银测试片:200 Å/月 |
颗粒污染物 |
l 符合数据中心清洁标准ISO14664-1 Class8 l 机房无爆炸性、导电性、导磁性及腐蚀性尘埃 说明 建议聘请专业机构对机房的颗粒污染物进行监测。 |
噪音 |
在工作环境温度23℃,按照ISO7779(ECMA 74)测试、ISO9296(ECMA109)宣称,A计权声功率LWAd(declared A-Weighted sound power levels)和A计权声压LpAm(declared average bystander position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s)如下: l 空闲时: − LWAd:5.64Bels − LpAm:41dBA l 运行时: − LWAd:6.24Bels − LpAm:46.6dBA 说明 实际运行噪声会因不同配置、不同负载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而不同。 |
机型 |
最高工作温度30℃(86°F) |
最高工作温度35℃(95°F)(符合ASHRAE CLASS A2) |
最高工作温度 40℃(104°F)(符合ASHRAE CLASS A3) |
12x3.5英寸硬盘EXP机型 |
支持所有配置 |
支持所有配置 |
l 不支持64核 CPU l 不支持PCIe SSD卡 l 不支持被动散热GPU卡(包含DMINI卡) l 不支持后置硬盘 |
12x3.5英寸硬盘直通机型 |
|||
25x2.5英寸硬盘EXP机型 |
|||
说明 单风扇失效时,工作温度最高支持到正常工作规格以下5℃。 |
物理规格
表5-4 物理规格
指标项 |
说明 |
尺寸(高×宽×深) |
3.5英寸硬盘机箱:86.1 mm(2U)×447mm×790 mm 2.5英寸硬盘机箱:86.1 mm(2U)×447mm×790 mm |
安装尺寸要求 |
可安装在满足IEC 297标准的通用机柜中: l 宽19英寸 l 深1000mm及以上 滑道的安装要求如下: l L型滑道:只适用配套机柜 l 可伸缩滑道:机柜前后方孔条的距离范围为543.5mm~848.5mm |
满配重量 |
净重: l 12x3.5英寸前置硬盘+4x3.5英寸后置硬盘+4x2.5英寸后置硬盘配置最大重量:32kg l 25x2.5英寸前置硬盘+2x3.5英寸后置硬盘+4x2.5英寸后置硬盘配置最大重量:25kg 包装材料重量:5kg |
能耗 |
不同配置(含欧盟ErP标准的配置)的能耗参数不同,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支持获取。 |
l 电源模块支持热插拔,1+1冗余备份。
l 支持的电源具体规格请联系技术支持。
l 服务器连接的外部电源空气开关电流规格推荐如下:
− 交流电源:32A
− 直流电源:63A
l 同一台服务器中的电源型号必须相同。
l 电源模块提供短路保护,支持双火线输入的电源模块提供双极保险。
l 输入电压为200V AC~ 220V AC时,2000W AC白金电源的输出功率会降到1800W。
l 执行本章所有操作前需要确认待安装的选件是正常可用且兼容的备件,具体兼容的型号请联系技术支持。
l 对于更换后的部件,需要将其软件、固件和CPLD升级到客户原环境所使用版本或者最新版本,推荐升级到客户原环境所使用的版本。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和服务器升级指导书。
l 对于更换后的部件,需要将其相关配置项(包括BMC/BIOS/RAID等相关配置)设置成与客户现网一致。
相关工具准备如下:
l 防静电腕带或防静电手套
l M3十字螺丝刀
l 劳保手套
l 防静电包装袋
l 一字螺丝刀
为降低静电对您和产品造成损伤的几率,请注意以下操作准则:
l 所有机房应该铺设防静电地板(或防静电地垫),使用防静电工作椅。机房的隔板、屏风、窗帘等应使用防静电材料。
l 机房的落地式用电设备、金属框架、机架的金属外壳必须直接与大地连接,工作台上的所有用电仪器工具应通过工作台的公共接地点接地。
l 请注意监控机房温度、湿度。暖气会降低室内湿度并增加静电。
l 在运输、保管服务器组件的过程中,必须使用专用的防静电袋与防静电盒,以确保服务器组件的防静电安全。
l 机房内的人员在进行服务器组件安装、插拔等接触操作时必须佩戴防静电腕带,并将接地端插入机架上的ESD插孔。
l 在接触设备前,应当穿上防静电工作服、佩戴防静电手套或防静电腕带、去除身体上携带的易导电物体(如首饰、手表等),以免被电击或灼伤,如图6-1所示。
l 防静电腕带的两端必须接触良好,一端接触您的皮肤,另一端牢固地连接到机箱的ESD接口。佩戴防静电腕带的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佩戴防静电腕带。
l 在更换的过程中,应将所有还没有安装的服务器组件保留在带有防静电屏蔽功能的包装袋中,将暂时拆下来的服务器组件放置在具有防静电功能的泡沫塑料垫上。
l 请勿触摸焊接点、引脚或裸露的电路。
请确认机柜已正确接地。
步骤 1 如图6-2所示,将手伸进防静电腕带。
步骤 2 拉紧锁扣,确认防静电腕带与皮肤接触良好。
步骤 3 将防静电腕带的接地端插入机柜的防静电腕带插孔。
----结束
表6-1 安全标志
图示 |
名称 |
说明 |
警告标志 |
该标志表示误操作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 |
|
外部接地标志 |
该标志是设备外部的接地标识。接地电缆的两端分别接在设备和接地点上,表示设备必须通过接地点接地,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
|
内部接地标志 |
该标志是设备内部的接地标识。接地电缆的两端都接在同一个设备上的不同组件上,表示设备必须通过接地点接地,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
|
防静电标志 |
该标志表示为静电敏感区,请勿徒手触摸设备。在该区域操作时,请采取严格的防静电措施,例如佩戴防静电腕带或者防静电手套。 |
|
海拔标识 |
该标志表示设备仅适用于海拔2000m以下地区安全使用,且该标识仅适用于中国CCC认证的要求。 |
|
大接触电流标志 |
该标志表示设备有大接触电流,接通电源前须先接地。 |
|
防打手标志 |
该标志表示严禁在风扇旋转时接触扇叶。 |
|
警告标志 |
该标志表示设备需要两人以上搬运。 |
|
禁止堆叠标志 |
该标志表示禁止将设备拆掉包装后堆叠放置,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 |
|
禁止握把手搬运标志 |
该标志表示禁止用模块把手抬高设备,可能会导致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 |
|
多路电源输入标志 |
该标志表示设备有多路电源输入,设备断电时必须断开所有电源输入。 |
服务器有以下几种上电方式:
l 电源模块已经正确安装到位,但是电源模块未上电,服务器处于完全断电状态。
将电源模块接通外部电源,服务器随电源模块一起上电。
系统默认“通电开机策略”为“保持上电”,即服务器的电源模块通电后系统自动开机,用户可在BMC界面进行修改。
l 电源模块已经正确安装到位,且电源模块已上电,服务器处于待机(Standby)状态(电源按钮/指示灯为黄色常亮)。
− 通过短按前面板的电源按钮,将服务器上电。电源按钮位置请参见3.2 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
− 通过BMC WebUI将服务器上电。
i. 登录BMC WebUI,详细步骤请参见8.2 登录BMC Web界面。
ii. 选择“系统管理 > 电源&功率 > 服务器上下电”,进入“服务器上下电”界面。
iii. 单击“上电”,出现上电提示时单击“确定”将服务器上电。
− 通过远程虚拟控制台将服务器上电。
i. 登录远程虚拟控制台,详细步骤请参见8.4 登录远程虚拟控制台。
iii. 选择“上电”。
弹出提示对话框。
iv. 单击“确定”。
服务器开始上电。
− 通过BMC命令行将服务器上电。
i. 登录BMC命令行,详细步骤请参见8.3 登录BMC命令行。
ii. 在管理软件命令行中执行ipmcset -d powerstate -v 1命令。
iii. 输入y或Y,对服务器进行远程上电操作。
l 下电后,所有业务和程序将终止,因此下电前请务必确认服务器所有业务和程序已经停止或者转移到其他设备上。
l 本章节的“下电”指将服务器下电至Standby状态(电源按钮/指示灯为黄色常亮)。
l 服务器强制下电后,需要等待10秒以上,以确保服务器完全下电,此时可进行再次上电操作。
服务器有以下几种下电方式:
l 通过物理线缆连接服务器的显示终端、键盘和鼠标,关闭服务器操作系统,将服务器下电。
l 通过按前面板的电源按钮,将服务器下电。电源按钮位置请参见3.2 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
− 服务器处于上电状态,通过短按前面板的电源按钮,可将服务器正常下电。
如服务器操作系统处于运行状态,则需要根据操作系统界面提示信息关闭操作系统。
− 服务器处于上电状态,通过长按前面板的电源按钮(持续6秒),可将服务器强制下电。
强制下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根据操作系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操作方式。
l 通过BMC WebUI将服务器下电。
a. 登录BMC WebUI,详细步骤请参见8.2 登录BMC Web界面。
b. 选择“系统管理 > 电源&功率 > 服务器上下电”,进入“服务器上下电”界面。
c. 单击“下电”或“强制下电”,出现下电提示时单击“确定”将服务器下电。
强制下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根据操作系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操作方式。
l 通过远程虚拟控制台将服务器下电。
a. 登录远程虚拟控制台,详细步骤请参见8.4 登录远程虚拟控制台。
c. 选择“下电”或“强制下电”。
弹出提示对话框。
强制下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根据操作系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操作方式。
d. 单击“确定”。
服务器开始下电。
l 通过BMC命令行将服务器下电。
a. 登录BMC命令行,详细步骤请参见8.3 登录BMC命令行。
b. 在管理软件命令行中执行ipmcset -d powerstate -v 0命令下电或执行ipmcset -d powerstate -v 2命令强制下电。
强制下电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根据操作系统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操作方式。
c. 输入y或Y,对服务器进行远程下电操作。
L型滑道只适用配套机柜。
在L型滑道上安装服务器时,支持叠加安装。
步骤 1 安装浮动螺母。
1. 根据机柜内设备的位置规划,确定浮动螺母的安装位置。
浮动螺母用于配合螺钉的安装,以便固定螺钉。
如图6-3所示,U与U之间的分界线作为计算设备安装空间的参考点。
2. 把浮动螺母的下端扣在机柜前方固定导槽安装孔位。
3. 用浮动螺母安装条牵引浮动螺母的上端扣在机柜前的方孔条上,如图6-4所示。
4. 使用同样方法安装另一个浮动螺母。
步骤 2 安装L型滑道。
1. 按照规划好的位置,将滑道水平放置,贴近机柜方孔条。
2. 按顺时针方向拧紧滑道的紧固螺钉,如图6-5所示。
3. 使用同样方法安装另一个滑道。
步骤 3 安装服务器。
1. 至少两人从服务器两侧水平抬起服务器。
2. 如图6-6中①所示,将服务器放置在滑道上,推入机柜。
3. 如图6-6中②所示,将服务器两侧挂耳紧贴方孔条,按顺时针方向拧紧挂耳上的松不脱螺钉,固定服务器。
步骤 4 安装完毕后,连接电源线缆,将服务器上电。根据需求连接网线、VGA线缆和USB设备。
----结束
可调节滑道适应机柜前后方孔条的距离范围为543.5mm~848.5mm。
在可调节滑道上安装服务器时,支持叠加安装。
步骤 1 安装滑道。
1. 按照规划好的位置,将滑道水平放置,贴近机柜安装条,扣上挂钩,如图6-7中①所示。
滑道挂钩上的3个圆形孔应该位于机柜方形孔的同一U内。
2. 使用配套的皮塞,将滑道前后侧第二个方形孔塞紧,以固定滑道,如图6-7中②所示。
3. (可选)在滑道后侧下方的第一个方形孔上,安装一颗M6螺钉,以便固定滑道,如图6-7中③所示。
可伸缩滑道为免螺钉安装,可以满足服务器正常使用需求。若需提高服务器的抗震级别和紧固程度,可以选择在可伸缩滑道的后侧安装M6螺钉。
4. 使用同样方法安装另一个滑道。
步骤 2 安装服务器。
1. 至少两人从服务器两侧水平抬起服务器。
2. 如图6-8中①所示,将服务器放置在滑道上,推入机柜。
3. 如图6-8中②所示,将服务器两侧挂耳紧贴方孔条,按顺时针方向拧紧挂耳上的松不脱螺钉,固定服务器。
步骤 3 安装完毕后,连接电源线缆,将服务器上电。根据需求连接网线、VGA线缆和USB设备。
----结束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移除所有电源线缆和外接信号线缆。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
l 拔出设备时,请佩戴劳保手套操作,避免余温造成烫伤。
l 设备较重,拆卸时请至少两人操作,避免设备脱落造成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
1. 如图6-9中①所示,用十字螺丝刀松开服务器面板上的松不脱螺钉。
2. 如图6-9中②所示,沿滑轨向远离机柜的方向缓慢拉出服务器。
3. 将拆卸下来的服务器放到防静电平台上。
步骤 5 按逆时针方向拧松滑道的紧固螺钉,如图6-10。
步骤 6 使用同样方法拆卸另一个滑道。
----结束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移除所有电源线缆和外接信号线缆。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
l 拔出设备时,请佩戴劳保手套操作,避免余温造成烫伤。
l 设备较重,拆卸时请至少两人操作,避免设备脱落造成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
1. 如图6-11中①所示,用十字螺丝刀松开服务器面板上的松不脱螺钉。
2. 如图6-11中②所示,沿滑轨向远离机柜的方向缓慢拉出服务器。
3. 将拆卸下来的服务器放到防静电平台上。
步骤 5 如图6-12中①所示,拧松滑道后侧最下面的方形孔上的M6螺钉。
步骤 6 如图6-12中②所示,取下两个方形孔的皮塞。
步骤 7 如图6-12中③、④所示,将滑道向上稍微抬起使挂钩脱离方形孔,然后缩短并取下滑道。
步骤 8 使用同样方法拆卸另一个滑道。
----结束
安全面板安装在设备前面板上,为了防止未授权用户操作硬盘,安全面板上带有安全锁。
拆卸安全面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安全面板的钥匙插入锁眼,顺时针旋转打开安全面板锁,拔出钥匙,如图6-13中①、②所示。
发货时安全面板锁未锁上,钥匙在安全面板内侧。
步骤 3 按下按钮,将安全面板取出,如图6-14中①、②所示。
步骤 4 将钥匙妥善保存。
----结束
安装安全面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安全面板扣入左侧挂耳侧面,按下按钮,将安全面板扣合入机箱上,如图6-15中①、②、③所示。
安全面板非出厂必配,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配。
步骤 3 插入钥匙,逆时针旋转锁上安全面板,拔出钥匙,如图6-16中①、②所示。
步骤 4 将钥匙妥善保存。
----结束
l 有关硬盘具体槽位请参考3.6 硬盘编号及指示灯。
l 为保障硬盘可用性,机械硬盘使用前的存放时间请勿超过半年。
l 若出现硬盘混装时,客户又无特殊要求,安装硬盘时请遵循以下规则:
− 支持的硬盘请联系技术支持。
− 考虑到配置RAID(同一个RAID组只支持相同型号的硬盘)和其他应用场景,建议所有硬盘的类型、容量都保持一致,但并不禁止SAS和SATA硬盘混插。
− 对于相同类型,不同容量的硬盘,小容量的硬盘优先安装,大容量的后安装。
拆卸硬盘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l 拆卸硬盘前,不需要将服务器下电。
l 更换硬盘前,为避免拔错硬盘,请务必提前确认好硬盘所安装的槽位,同时建议对拔下来的硬盘做好槽位标记,以便再次使用该硬盘时能够快速恢复。
步骤 2 如果服务器装有安全面板,拆卸前置硬盘前必须先拆卸安全面板。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5 安全面板(选配件)。
步骤 3 按下扣住硬盘扳手的解锁按钮,如图6-17中①所示。
扳手自动弹开。
步骤 4 拉住硬盘托架扳手,将硬盘向外拔出约3cm,硬盘脱机,如图6-17中②所示。对于SAS/SATA硬盘,硬盘脱机后,等待至少30秒,硬盘完全停止转动后再将硬盘拔出服务器;对于NVMe硬盘,硬盘脱机后,直接将硬盘拔出服务器,如图6-17中③所示。
SAS/SATA硬盘:
l 如果硬盘被频繁插拔,且插拔时间间隔小于30秒,被插拔槽位的硬盘存在无法被识别的风险。
支持暴力热插拔的ES3000 V5 NVMe PCIe SSD盘:
l 不支持多盘同时插拔的情况,建议每次操作一个ES3000 V5 NVMe PCIe SSD盘的插拔,两个盘的操作间隔时间要大于3秒。
l ES3000 V5 NVMe PCIe SSD硬盘插拔间隔时间要大于3秒,否则可能导致硬盘无法正常通信。
步骤 5 将拆卸下来的硬盘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步骤 6 如果不会立即更换硬盘,请安装硬盘槽位填充模块。
----结束
安装硬盘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l 安装硬盘前,不需要将服务器下电。
l 更换SAS/SATA盘时,故障硬盘在脱离硬盘背板后,需要等待30秒后再完全拔出,插入新硬盘。此时硬盘告警依然存在,待RAID组重构完成后告警消除。为避免硬盘二次离线告警,请勿反复高频率在线插拔硬盘。
l 安装ES3000 V5 NVMe PCIe SSD盘时,在盘片金属管脚开始插入插槽到完成,插入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如果停顿,ES3000 V5盘可能无法正常被系统识别,并有可能导致系统异常。如遇到此场景请先将服务器关机,在确保硬盘安装正确后重新将服务器上电。
l 如果插入ES3000 V5 NVMe PCIe SSD盘的过程不规范,造成硬盘无法被系统识别,可以重新拔插恢复正常。
步骤 2 如果服务器装有安全面板,安装前置硬盘前需要拆卸安全面板。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5 安全面板(选配件)。
步骤 3 拆卸硬盘填充模块。
步骤 4 将备用硬盘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5 完全打开硬盘扳手,将硬盘沿硬盘滑道推入机箱直至无法移动,如图6-18中①所示。
步骤 6 待硬盘扳手已经扣住机箱横梁,闭合硬盘扳手,利用扳手和机箱之间的切合力将硬盘完全推入机箱,如图6-18中②所示。
步骤 7 如果服务器装有安全面板,安装前置硬盘后需要安装安全面板。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5 安全面板(选配件)。
步骤 8 安装硬盘后,如果需要恢复新硬盘的数据,请参考产品配套的RAID控制卡用户指南中各个RAID控制卡的“故障处理 > 硬盘故障”章节的内容。
步骤 9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交流电源模块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明确服务器所在的机柜号、机箱号,并在其面板上粘贴更换标签,以免发生误操作。
步骤 3 (可选)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下电。
l 当服务器满配电源模块时,另一块电源模块正常供电且额定功率大于或等于服务器的整机额定功率,无需下电,可以直接拆卸电源模块,如果在未下电情况下同时拔除所有电源模块线缆,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l 单配一个电源模块时,在未下电情况下直接拔出电源线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步骤 4 撕开固定电源线的魔术贴,如图6-19所示。
步骤 5 拔出电源模块线缆,如图6-20所示。
步骤 6 沿箭头方向按住电源模块弹片,同时用力拉住扳手,向外拔出电源模块,如图6-21所示。
步骤 7 将拆卸下来的电源模块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步骤 8 如果不会立即更换电源,安装电源空闲挡板,如图6-22所示。
----结束
安装交流电源模块
l 同一台服务器上必须使用相同型号的电源。
l 为了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请使用配套的电源线缆。
l 电源线缆只能用于配套的服务器设备,禁止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l 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电源线需要以主备方式连接到不同的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上。
l 在接通电源之前设备必须先接地,否则会危及设备安全。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拆卸电源空闲挡板,如图6-23中①、②所示。
步骤 3 将备用电源模块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4 以其中一个电源模块为例,将新的电源模块沿电源滑道推入,直至听到“咔”的一声,电源弹片自动扣入卡扣,电源模块无法移动为止,如图6-24所示。
步骤 5 将电源线缆的一端插入服务器交流电源模块的线缆接口,如图6-25所示。
步骤 6 用魔术贴固定好电源线缆,如图6-26所示。
步骤 7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直流电源模块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明确服务器所在的机柜号、机箱号,并在其面板上粘贴更换标签,以免发生误操作。
步骤 3 (可选)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下电。
l 当服务器满配电源模块时,另一块电源模块正常供电且额定功率大于或等于服务器的整机额定功率,无需下电,可以直接拆卸电源模块,如果在未下电情况下同时拔除所有电源模块线缆,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l 单配一个电源模块时,在未下电情况下直接拔出电源线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
步骤 4 拆卸电源模块线缆。
1. 关闭直流电源模块连接的空气开关。
2. 使用一字螺丝刀用力按下待拔出电源线上边方形孔里的弹片后,拔出电源模块线缆,如图6-27中①和②所示。
3. 使用十字螺丝刀拧下接地孔连接螺钉,将套在螺钉上的接地线拔下,如图6-27中③所示。
步骤 5 沿箭头方向按住电源模块弹片,同时用力拉住扳手,向外拔出电源模块,如图6-28所示。
步骤 6 将拆卸下来的电源模块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步骤 7 如果不会立即更换电源,安装电源空闲挡板,如图6-29所示。
----结束
安装直流电源模块
l 同一台服务器上必须使用相同型号的电源。
l 为了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请使用配套的电源线缆。
l 电源线缆只能用于配套的服务器设备,禁止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l 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电源线需要以主备方式连接到不同的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上。
l 在接通电源之前设备必须先接地,否则会危及设备安全。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拆卸电源空闲挡板,如图6-30中①、②所示。
步骤 3 将备用电源模块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4 以其中一个电源模块为例,将新的电源模块沿电源滑道推入,直至听到“咔”的一声,电源弹片自动扣入卡扣,电源模块无法移动为止,如图6-31所示。
步骤 5 安装电源模块线缆。
1. 将接地线的一端(OT端子)套在拧下的接地端孔连接螺钉上,将螺钉安装到接地端孔上,拧紧螺钉,如图6-32中①所示。
2. 将电源线缆插入电源模块的接线端子上,直到电源线缆卡入弹片无法拔出为止,如图6-32中②所示。
− 负极电源线缆(蓝色)的冷压端子接到电源模块的“NEG(-)”接线端子上。
− 正极电源线缆(黑色)的冷压端子接到电源模块的“RTN(+)”接线端子上。
步骤 6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机箱盖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使用十字螺丝刀,拧开机箱盖固定扳手的锁扣,如图6-33中①所示。
步骤 6 打开机箱盖扳手,向后推开机箱盖,如图6-33中②所示。
步骤 7 向上拆卸机箱盖,如图6-33中③所示。
----结束
安装机箱盖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机箱盖水平放置,并对准固定卡槽,闭合机箱盖扳手,如图6-34中①、②所示。
步骤 3 用十字螺丝刀顺时针旋转扳手锁扣,固定机箱盖扳手,如图6-34中③所示。
步骤 4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6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结束
拆卸导风罩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可选)如果IO模组1或IO模组2选配全高全长Riser模组,需要拆卸全高全长Riser模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如果服务器选配超级电容,需要按住卡扣断开超级电容和RAID卡之间的连线,如图6-35所示。
步骤 8 根据导风罩上的提示手位标识向上抬起导风罩,如图6-36所示。
步骤 9 将拆下的导风罩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导风罩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可选)如果IO模组1或IO模组2选配全高全长Riser模组,需要拆卸全高全长Riser模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将备用导风罩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8 根据导风罩上的提示手位,对齐导风罩,将导风罩定位销对准机箱壁上相对应的固定孔,向下安装导风罩,如图6-37所示。
步骤 9 如果服务器选配超级电容,需要连接超级电容和RAID卡之间的连线,如图6-38所示。
步骤 10 (可选)如果IO模组1或IO模组2选配全高全长Riser模组,需要安装全高全长Riser模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11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2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3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4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结束
拆卸风扇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l 风扇支持热插拔,当无需拆卸服务器即可打开机箱盖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安装在可伸缩滑道上或者没有装进机柜的情况)下,不需要执行步骤2~步骤4。
l 为了在系统运行期间保持适当的冷却效果,请一次仅拆卸一个风扇。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捏住风扇两侧的提手解锁,如图6-39中①所示。
步骤 7 向上缓缓用力提起风扇模块,待风扇模块松动后,向上完全拆除风扇模块,如图6-39中②所示。
步骤 8 将拆卸的风扇模块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风扇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风扇支持热插拔,当无需拆卸服务器即可打开机箱盖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安装在可伸缩滑道上或者没有装进机柜的情况)下,不需要执行步骤2~步骤4和步骤9~步骤11。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将备用风扇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7 将风扇模块沿风扇滑轨,插入风扇模块槽位,听到“咔嚓”一声后,表明风扇线缆接口顺利插入主板接口,风扇模块安装完毕,如图6-40所示。
同一台服务器必须配置相同Part No.(即P/N编码)的风扇模块。
步骤 8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1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2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Riser模组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Riser模组1和Riser模组2时,拧开固定Riser模组的螺钉并向上抬起Riser模组,如图6-41和图6-42所示。
步骤 7 拆卸Riser模组3时,需要先拆卸Riser模组上托架,拧开固定Riser模组上托架的螺钉并向上抬起,如图6-43所示,取出Riser模组上托架后,再拆卸剩下的Riser模组下托架,如图6-44所示。
步骤 8 拆卸Riser模组中的PCIe卡。具体方法请参见6.12 Riser模组上的PCIe卡。
步骤 9 将拆卸的Riser模组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步骤 10 如果不立即安装Riser模组,请安装空闲挡板,如图6-45、图6-46和图6-47所示。
----结束
安装Riser模组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空闲挡板,如图6-48、图6-49和图6-50所示。
步骤 7 将备用Riser模组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8 安装Riser模组中的PCIe卡。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2 Riser模组上的PCIe卡。
步骤 9 安装Riser模组1和Riser模组2时,向下放入Riser模组,并拧紧支架的固定螺钉,如图6-51和图6-52所示。
步骤 10 安装Riser模组3时,需要先安装Riser模组下托架,如图6-53所示,将下托架固定好之后,向下放入Riser模组上托架,并拧紧支架的固定螺钉,如图6-54所示。
步骤 11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2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3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4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5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Riser模组上的PCIe卡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PCIe卡所在的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旋转打开PCIe卡锁扣,如图6-55中①所示。
步骤 8 拔出PCIe卡,如图6-55中②所示。
步骤 9 将拆卸的PCIe卡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步骤 10 在不安装PCIe卡的槽位上安装PCIe卡空闲挡板,如图6-56所示。
步骤 11 安装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结束
安装Riser模组上的PCIe卡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要安装PCIe卡的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拆卸Riser模组上的PCIe空闲挡板,如图6-57中①、②所示。
步骤 8 将备用PCIe卡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9 沿PCIe扩展槽位插入PCIe卡,如图6-58中①所示。
步骤 10 闭合PCIe扩展槽位锁扣,如图6-58中②所示。
步骤 11 安装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12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3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5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6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电池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电池上方的硬盘模组(具体操作请参见6.19.1 2x3.5英寸后置硬盘模组)或Riser卡模组(具体操作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用螺丝刀将电池方向的右端轻轻向上先撬起,拔出电池的一角,再将整个电池取出,如图6-59所示。
步骤 8 将拆卸的电池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电池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电池上方的硬盘模组(具体操作请参见6.19.1 2x3.5英寸后置硬盘模组)或Riser卡模组(具体操作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将备用电池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8 将电池有文字的一面朝上,左端卡入卡槽,再向下轻轻摁下,将整个电池装入卡槽中,如图6-60所示。
步骤 9 安装电池上方的硬盘模组(具体操作请参见6.19.1 2x3.5英寸后置硬盘模组)或Riser卡模组(具体操作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10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1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2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3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结束
拆卸RAID控制扣卡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如果RAID控制卡选配了超级电容,需要先拆卸超级电容。具体操作请参见6.15 超级电容。
步骤 7 如果IO模组2选配全高全长的Riser模组,拆卸RAID控制扣卡前,必须拆卸RAID控制扣卡上方的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8 确定RAID控制扣卡在服务器的位置,如图6-61所示。
步骤 9 按住RAID控制扣卡线缆的卡扣并向外拔出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0 拧开RAID控制扣卡固定螺钉,如图6-62中①所示。
步骤 11 向上缓慢用力拔出RAID控制扣卡,如图6-62中②所示。
步骤 12 将拆卸的RAID控制扣卡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RAID控制扣卡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如果IO模组2选配全高全长的Riser模组,拆卸RAID控制扣卡前,必须拆卸RAID控制扣卡上方的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7 如果RAID控制卡选配了超级电容,需要安装超级电容。具体操作请参见6.15 超级电容。
步骤 8 将备用RAID控制扣卡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9 确定RAID控制扣卡在服务器的位置,如图6-63所示。
步骤 10 对准RAID控制扣卡和主板相对应的接口,向下缓慢用力插入RAID控制扣卡,如图6-64中①所示。
步骤 11 拧紧RAID控制扣卡固定螺钉,固定RAID控制扣卡,如图6-64中②所示。
步骤 12 连接RAID控制扣卡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3 安装RAID控制扣卡上方的全长Riser模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1 Riser模组。
步骤 14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5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6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7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8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超级电容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从RAID卡超级电容线缆接口拔出超级电容线缆,如图6-65所示。
步骤 7 按住卡扣将超级电容支架从导风罩上拆除,如图6-66中①、②所示。
步骤 8 沿水平方向掰开固定超级电容的塑料卡扣,如图6-67中①所示。
步骤 9 向上均匀用力将超级电容拔离托架,如图6-67中②所示。
步骤 10 将拆卸的超级电容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超级电容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将备用超级电容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7 将超级电容插入托架,直至超级电容被塑料卡扣固定,如图6-68所示。
步骤 8 将超级电容支架固定到导风罩上,如图6-69所示。
步骤 9 将超级电容线缆插入RAID卡超级电容线缆接口,如图6-70所示。
步骤 10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1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2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3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4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DIMM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7 同时掰开DIMM插槽的固定夹,如图6-71中①所示。
步骤 8 将DIMM从插槽中取出,如图6-71中②所示。
步骤 9 将拆卸下来的DIMM放入内存条盒子中。
----结束
安装DIMM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7 将备用的DIMM从内存盒子取出。
步骤 8 确保内存插槽的两个固定夹都处于完全打开位置,如图6-72所示。
步骤 9 将DIMM的缺口与插槽导轨上的凸起对齐,并插入DIMM插槽中,如图6-73所示。
插槽两侧的固定夹自动闭合。
禁止裸手接触内存条金手指,插入DIMM之前需要确保DIMM的金手指没有被污染。
步骤 10 安装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11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2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3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4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5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网卡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拔出灵活IO卡的网线或者光模块和光纤。
步骤 5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6 用十字螺丝刀拧开灵活IO卡的固定螺钉,如图6-74中①所示。
步骤 7 向外缓慢拉出灵活IO卡,如图6-74中②所示。
步骤 8 将拆卸的灵活IO卡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步骤 9 如果不立即安装灵活IO卡,请安装灵活IO卡空闲挡板,如图6-75所示。
----结束
安装灵活IO卡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灵活IO卡空闲挡板,如图6-76所示。
步骤 6 将备用灵活IO卡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7 将灵活IO卡对准机箱后窗滑道推入,直至不能推动,检查松不脱螺钉安装面是否与后窗面贴紧,如图6-77中①所示。
步骤 8 用十字螺丝刀拧紧灵活IO卡的固定螺钉,如图6-77中②所示。
该操作必须采用工具固定螺钉。
步骤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0 连接灵活IO卡的网线或者光模块和光纤。
步骤 11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2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3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前置硬盘背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卸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7 拆卸所有前置硬盘。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6 硬盘。
步骤 8 拆卸所有风扇模块。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0 风扇。
步骤 9 按下风扇支架两侧锁扣的同时,向上提起风扇支架,如图6-78所示。使用相同方法拆卸另一个风扇支架。
步骤 10 拆除连接到硬盘背板的所有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1 按住并打开硬盘背板的锁扣,向上提起硬盘背板,直到无法再提起为止,沿箭头方向拉出硬盘背板,将硬盘背板拆下,如图6-79中①、②所示。
步骤 12 将拆卸的硬盘背板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前置硬盘背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备用硬盘背板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3 将硬盘背板套在卡钩上,向下移动硬盘背板,直到硬盘背板的锁扣自动锁住无法移动为止,如图6-80所示。
步骤 4 连接前置硬盘背板的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5 将所有风扇支架插入机箱,如图6-81所示。
步骤 6 安装所有风扇模块。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0 风扇。
步骤 7 安装所有前置硬盘。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6 硬盘。
步骤 8 安装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9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0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1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2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3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后置硬盘模组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除连接后置硬盘模组的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7 确认后置硬盘模组中硬盘的位置,如图6-82所示。拆卸后置硬盘模组中的所有硬盘。
步骤 8 拧开固定后置硬盘组件的螺钉,如图6-83中①所示。
后置硬盘组件1和后置硬盘组件2拆卸步骤相同,本图以后置硬盘组件1举例。
步骤 9 向上取出后置硬盘组件,如图6-83中②所示。
步骤 10 将拆卸的后置硬盘组件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后置硬盘模组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将备用后置硬盘组件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7 将后置硬盘组件安装到机箱中,并拧紧固定螺钉,如图6-84中①、②所示。
后置硬盘组件1和后置硬盘组件2安装步骤相同,本图以后置硬盘组件1举例。
步骤 8 确认后置硬盘模组中硬盘的位置,如图6-85所示。安装后置硬盘模组中的所有硬盘。
步骤 9 连接后置硬盘模组的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0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1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2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3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4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后置硬盘模组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拆除连接后置硬盘模组的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7 确认后置硬盘模组中硬盘的位置,如图6-86所示。拆卸后置硬盘模组中的所有硬盘。
步骤 8 拧开固定后置硬盘组件的螺钉,如图6-87中①所示。
步骤 9 向上取出后置硬盘组件,如图6-87中②所示。
步骤 10 将拆卸的硬盘组件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后置硬盘模组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6 将备用后置硬盘组件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7 将后置硬盘组件安装到机箱中,并拧紧固定螺钉,如图6-88中①、②所示。
步骤 8 确认后置硬盘模组中硬盘的位置,如图6-89所示。安装后置硬盘模组中的所有硬盘。
步骤 9 连接后置硬盘模组的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0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1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2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3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4 进入BMC WebUI,查看更换后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结束
拆卸左挂耳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使用一字螺丝刀向上撬动左挂耳,用手捏住左挂耳并向外轻拉取出,如图6-90中①和②所示。
步骤 6 掰开挂耳板固定卡扣,取出左挂耳板,如图6-90中③和④所示。
步骤 7 拔出左挂耳板上的信号线缆。
步骤 8 将拆卸下来的左挂耳板放入防静电包装袋。
----结束
安装左挂耳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将备用左挂耳板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6 安装左挂耳板,如图6-91中的①所示。
步骤 7 连接左挂耳板上的信号线缆。
步骤 8 安装左挂耳,如图6-91中的②所示。
步骤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1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2 服务器上电后查看右挂耳板上的指示灯是否显示正常。指示灯位置及状态说明请参考3.2 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
----结束
拆卸右挂耳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使用一字螺丝刀向上撬动右挂耳,用手捏住右挂耳并向外轻拉取出,如图6-92中①和②所示。
步骤 6 取出右挂耳板,如图6-92中③所示。
步骤 7 拔出右挂耳板上的信号线缆。
步骤 8 将拆卸下来的右挂耳板放入防静电包装袋。
----结束
安装右挂耳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3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4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5 将备用右挂耳板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6 连接右挂耳板上的信号线缆。
步骤 7 安装右挂耳板,如图6-93中的①所示。
步骤 8 安装右挂耳,如图6-93中的②所示。
步骤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1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12 服务器上电后查看右挂耳板上的指示灯是否显示正常。指示灯位置及状态说明请参考3.2 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
----结束
拆卸主板
步骤 1 与客户确认BMC和BIOS的配置信息,以便更换主板后快速恢复。
步骤 2 在BMC可以登录的情况下记录待更换主板的固件(BMC、BIOS、CPLD)版本(可以通过BMC WEB界面“信息 > 系统信息 > 主板信息”或BMC命令行ipmcget -d version查看)。
步骤 3 (可选)导出BMC/BIOS配置文件(具体操作请参考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的“导入导出”章节)。以便更换新主板后可以通过导入BMC/BIOS配置文件来快速恢复服务器的配置信息。
l 通过BMC导出的待更换主板的BMC/BIOS配置文件,更换主板后可直接导入。但是导出的配置文件中不包含密码信息,需要重新手动配置BMC的用户密码,具体操作请参考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的“导入导出”章节。
l 如待更换主板的BMC无法登录或更换主板前未提前导出BMC/BIOS配置文件,则更换主板后需要手动重新配置BMC/BIOS。
步骤 4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5 将服务器下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2 下电。
步骤 6 拔下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7 拆卸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4 拆卸服务器及导轨。
步骤 8 拆卸灵活IO卡。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7 灵活IO卡。
步骤 9 拆卸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0 拆卸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11 拆卸所有风扇模块。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0 风扇。
步骤 12 按下风扇支架两侧锁扣的同时,向上提起风扇支架,如图6-94所示。使用相同方法拆卸另一个风扇支架。
步骤 13 拔出连接到主板上的所有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4 拆卸所有DIMM。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6 DIMM。
步骤 15 用十字螺丝刀拧开固定在散热器上的四颗螺钉,向上取出散热器。
图6-95 拆卸CPU散热器
步骤 16 向上取出CPU托架。
图6-96 拆卸CPU托架
步骤 17 拆卸RAID控制扣卡。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4 RAID控制扣卡。
步骤 18 拆卸电源。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9 拆卸后置硬盘模组或者Riser模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6.19 后置硬盘模组或者6.11 Riser模组。
步骤 20 使用十字螺丝刀拧开一侧理线架固定螺钉,并向上取出理线架,如图6-97所示。使用相同方法拆卸主板另外一侧理线架。
步骤 21 使用十字螺丝刀拧开主板松不脱螺钉,如图6-98中①所示。
步骤 22 通过红圈内标出的提手将主板往风扇方向推到不动为止,如图6-98中②所示。
严禁通过主板上的任何突出器件向上提起主板,以免损坏主板的元器件。
步骤 23 向上提起主板,如图6-99所示。
拆卸过程中注意避开机箱上的堵风塑胶件。
步骤 24 将拆卸的主板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
----结束
安装主板
步骤 1 佩戴防静电腕带。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2 防静电。
步骤 2 将备用主板从防静电包装袋中取出。
步骤 3 向下安装主板,如图6-100所示。
安装过程中注意避开机箱上的堵风塑胶件。
步骤 4 将主板后出接口与机框后面板预留孔位对准,并沿箭头方向推到不动为止,检查机箱底座是否露出刻印,如图6-101中①所示。
更换后的主板如需烧录设备原序列号,请联系技术支持工程师。
步骤 5 用十字螺丝刀拧紧主板松不脱螺钉,如图6-101中②所示。
步骤 6 将理线架安装到主板一侧,并使用十字螺丝刀拧紧理线架固定螺钉,如图6-102所示。使用相同方法安装主板另外一侧理线架。
步骤 7 挤出0.4ml体积的导热硅脂,使用干净的刀片或卡片,从CPU核心的一角开始,将导热硅脂均匀涂满整个核心。
导热硅脂注射器上有体积标记。
涂抹导热硅脂的方式建议使用二字法、十字法、五点法和S形法,如图6-103所示。
导热硅脂的厚度大约为一张普通纸的厚度。最终涂抹效果如图6-104所示,要保证导热硅脂涂抹均匀并且涂满。
步骤 8 向下安装CPU托架。
图6-105 安装CPU托架
步骤 9 向下安装CPU散热器,用十字螺丝刀拧紧固定在散热器上的四颗螺钉。
图6-106 安装CPU散热器
步骤 10 安装所有DIMM。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6 DIMM。
步骤 11 安装RAID控制扣卡。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4 RAID控制扣卡。
步骤 12 安装后置硬盘模组或者Riser模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6.19 后置硬盘模组或者6.11 Riser模组。
步骤 13 连接到主板上的所有线缆。详细信息请参见4 内部布线。
步骤 14 将所有风扇支架插入机箱,如图6-107所示。
步骤 15 安装所有风扇模块。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0 风扇。
步骤 16 安装导风罩。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9 导风罩。
步骤 17 安装机箱盖。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8 机箱盖。
步骤 18 安装电源。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19 安装灵活IO卡。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17 灵活IO卡。
步骤 20 安装服务器。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3 安装导轨及服务器。
步骤 21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7 电源模块。
步骤 22 将服务器上电。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6.4.1 上电。
步骤 23 (可选)更换后的主板如需烧录设备原序列号,请联系技术支持工程师。
如新更换的主板未烧录原设备序列号,则BMC管理软件及OS下无法获取设备序列号,可能会影响部分业务运行或网管软件对设备的监控管理等。
步骤 24 (可选)更换主板后如果需要升级主板的固件(BMC、BIOS、CPLD)和SP(Smart Provisioning)版本,请参考产品配套的服务器升级指导书。
步骤 25 更换主板会导致BMC和BIOS的配置信息恢复为备件主板的出厂默认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配置BMC和BIOS。
如果更换主板前已经导出了原主板的BMC/BIOS配置文件,可通过BMC直接将BMC/BIOS配置文件导入新的主板来恢复BMC/BIOS的配置信息。但是导出的配置文件中不包含密码信息,需要重新手动配置BMC的用户密码,具体操作请参考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的“配置更新”章节。
----结束
关于故障处理的详细信息,请参见产品配套的故障处理手册,包括如下内容:
l 故障处理流程
故障处理是指利用合理的方法,逐步找出故障原因并解决。其指导思想是将由故障可能的原因所构成的一个大集合缩减(或隔离)成若干个小的子集,使问题的复杂度迅速下降,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排除。
l 故障信息收集
服务器发生故障,需要收集日志信息进行故障诊断。
l 故障诊断
介绍服务器故障诊断的基本原则和诊断工具,指导技术支持工程师和维护工程师根据告警和硬件故障现象进行诊断和处理。
l 软件/固件升级
根据服务器型号升级相应的软件/固件。
l 巡检指导
通过日常维护巡检,您能够检测出服务器设备的故障并及时诊断处理。
方法介绍
管理网口的IP地址查询方法有以下几种:
l 通过默认IP地址。
l 通过BMC的WebUI。
l 通过BIOS系统查询管理网口IP地址,具体操作情况请参见本节。
l 通过串口登录BMC命令行,执行ipmcget -d ipinfo命令可以查询管理网口的IP地址,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默认IP
BMC管理网口默认IP为192.168.1.2/24。
操作步骤
步骤 1 将鼠标和键盘与服务器的两个USB接口相连。
步骤 2 使用VGA线,将显示器与服务器的VGA接口相连。
步骤 3 重启操作系统,将服务器进行重启。
步骤 4 当出现如图8-1界面时,按“Delete”或“F4”,进入BIOS Setup 输入密码界面。
l 按“DEL”或者“F4”进入BIOS Setup界面。
l 按“F12”从网络启动快捷方式。
l 按“F2”进入选择启动项界面
步骤 5 在启动过程出现输入密码对话框,输入BIOS密码后进入BIOS设置界面。
l BIOS默认密码为Password@_。
l 在输入密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三次输入错误,则机器将会被锁定,重启后解锁。
步骤 6 选择“Advanced > IPMI BMC Configuration> BMC Config”,按“Enter”。
进入“BMC Config”界面,显示BMC IP信息。如图8-2和图8-3所示。
----结束
下面以Windows 7操作系统的PC以及IE 11.0浏览器为例进行操作步骤描述。
本地PC的系统配置要求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步骤 1 使用网线(交叉网线或双绞线)连接本地PC和服务器的BMC管理网口。
连接组网图如图8-4所示。
步骤 2 在本地PC中打开IE浏览器。
步骤 3 在地址栏中,输入BMC系统的地址,地址格式为“https://服务器BMC管理网口的IP地址”,例如“https://192.168.1.2”。
步骤 4 按“Enter”键。
IE浏览器中显示BMC的登录界面,如图8-5所示。
l 如果IE浏览器显示“此网站的安全证书有问题”,请单击“继续浏览此网站(不推荐)”。
l 如果弹出“安全警报”对话框提示证书有问题,请单击“是”。
步骤 5 在BMC登录界面中,输入登录BMC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
BMC系统的默认用户名为admin,默认密码为Password@_。
如果登录时连续五次输入错误的密码,系统将锁定此用户。此时请等待5分钟后重新登录。
步骤 6 在“域名”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这台HDM-KP”。
步骤 7 单击“登录”。
----结束
l 连续5次输入错误的密码后,系统将对此用户进行锁定。等待5分钟后,方可重新登录,亦可通过管理员在命令行下解锁。
l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初次登录时,请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定期更新。
l 默认情况下,命令行超时时间为15分钟。
通过SSH登录
安全外壳协议(SSH)是一种在不安全网络上提供安全远程登录及其它安全网络服务的协议。最多允许5个用户同时登录。
SSH服务支持的加密算法有“AES128-CTR”、“AES192-CTR”和“AES256-CTR”。使用SSH登录BMC时,请使用正确的加密算法。
步骤 1 在客户端下载符合SSH协议的通讯工具。
步骤 2 将客户端连接(直连或通过网络连接)到服务器管理网口。
步骤 3 配置客户端地址,使其可与服务器BMC管理网口互通。
步骤 4 在客户端打开SSH工具并配置相关参数(如IP地址)。
步骤 5 连接到BMC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l 本地用户和LDAP用户均可通过SSH方式登录BMC命令行。
l LDAP用户登录时,不需要输入域服务器信息,由系统自动匹配。
----结束
通过串口登录
步骤 1 设置串口连接方向为BMC串口。
l 命令切换
a. 通过SSH登录BMC命令行。
b. 执行以下命令切换串口。
ipmcset -d serialdir -v <option>
参数 |
参数说明 |
取值 |
<option> |
串口方向 |
不同服务器的参数取值及串口的连接方向可能不同,建议执行ipmcget -d serialdir命令查看参数取值及串口的连接方向。 服务器的参数取值说明: l 0:表示面板串口切换为系统串口 l 1:表示面板串口切换为BMC串口 l 2:表示SOL串口切换为系统串口 l 3:表示SOL串口切换为BMC串口 l 4:表示SDI V3卡面板串口切换为SCCL串口 l 5:表示SDI V3卡面板串口切换为IMU串口 l 6:表示SDI V3卡面板串口切换为SCCL串口 l 7:表示SDI V3卡面板串口切换为IMU串口 若需要将面板串口设置为BMC串口,则执行ipmcset -d serialdir -v 1命令。 说明 l 服务器未安装SDI V3卡时,<option>仅支持0、1、2和3。 l 服务器只安装了一张SDI V3卡时,<option>可支持4和5,用于设置IO模组1或IO模组2中安装的SDI V3卡。 l l服务器安装了两张SDI V3卡时,<option>可支持4、5、6和7,其中,4和5表示设置IO模组1中安装的SDI V3卡,6和7表示设置IO模组2中安装的SDI V3卡。 |
l 物理切换
a. 将服务器下电并拔掉电源线。
b. 将跳线帽加在BMC插卡上跳线丝印为COM_SW的PIN针上,跳线位置请参考3.8 主板和BMC插卡组件。
c. 连接电源线并将服务器上电。
步骤 2 连接串口线。
步骤 3 通过超级终端登录串口命令行,需要设置的参数有:
l 波特率:115200
l 数据位:8
l 奇偶校验:无
l 停止位:1
l 数据流控制:无
参数设置如图8-6所示。
步骤 4 呼叫成功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结束
操作步骤
步骤 1 登录BMC的WebUI。
详细操作请参考8.2 登录BMC Web界面。
步骤 2 在“首页”首页右下角选择“启动虚拟控制台”,如图8-7所示。
步骤 3 单击“启动虚拟控制台”右侧的,选择“Java集成远程控制台(独占)”、“Java集成远程控制台(共享)”、“HTML5集成远程控制台(独占)”或“HTML5集成远程控制台(共享)”,进入服务器的实时操作控制台,如图8-8或图8-9所示。
l Java集成远程控制台(独占):只能有1个本地用户或VNC用户通过BMC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
l Java集成远程控制台(共享):可以让2个本地用户或5个VNC用户同时通过BMC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HTML5集成远程控制台(独占):只能有1个本地用户或VNC用户通过BMC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
l HTML5集成远程控制台(共享):可以让2个本地用户或5个VNC用户同时通过BMC连接到服务器操作系统,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结束
独立远程控制台请联系技术支持获取。
Windows操作系统
支持运行远程控制台的操作系统:
l Windows 7 32位/64位
l Windows 8 32位/64位
l Windows 10 32位/64位
l Windows Server 2008 R2 32位/64位
l Windows Server 2012 64位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PC)IP地址,使其与BMC管理网口在同一网段。
步骤 2 双击“KVM.exe”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图8-10所示。
步骤 3 按提示信息输入网络地址、用户名和密码。
网络地址有两种格式:
l BMC管理网口IP地址(IPv4地址或IPv6地址):端口号
l BMC域名地址:端口号
l 输入IPv6地址时,必须使用[ ]将其括起来,而IPv4地址无此限制。例如:“[2001::64]:444”、“192.168.100.1:444”。
l 当端口号为默认的“443”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4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2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1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图8-11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步骤 5 按照实际需要单击确认按钮。
l 单击“是”:直接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忽略证书认证错误。
l 单击“否”:回退到登录界面。
l 单击“导入本地CA”:弹出文件选择窗口,您可以导入预先准备好的自定义CA证书文件(“*.cer”、“*.crt”或“*.pem”),之后将不会再弹出该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打开服务器实时桌面,如图8-12所示。
----结束
Ubuntu操作系统
支持运行远程控制台的操作系统为Ubuntu 14.04 LTS和Ubuntu 16.04 LTS。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PC)IP地址,使其与BMC管理网口在同一网段。
步骤 2 打开控制台,并将独立远程控制台所在文件夹设置为工作路径。
步骤 3 执行chmod 777 KVM.sh设置独立远程控制台的权限。
步骤 4 执行./KVM.sh,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图8-13所示。
步骤 5 按提示信息输入网络地址、用户名和密码。
网络地址有两种格式:
l BMC管理网口IP地址(IPv4地址或IPv6地址):端口号
l BMC域名地址:端口号
l 输入IPv6地址时,必须使用[ ]将其括起来,而IPv4地址无此限制。例如:“[2001::64]:444”、“192.168.100.1:444”。
l 当端口号为默认的“443”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6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2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1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图8-14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步骤 7 按照实际需要单击确认按钮。
l 单击“是”:直接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忽略证书认证错误。
l 单击“否”:回退到登录界面。
l 单击“导入本地CA”:弹出文件选择窗口,您可以导入预先准备好的自定义CA证书文件(“*.cer”、“*.crt”或“*.pem”),之后将不会再弹出该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打开服务器实时桌面,如图8-15所示。
----结束
Mac操作系统
支持运行远程控制台的操作系统为Mac OS X El Capitan。
步骤 1 配置客户端(例如PC)IP地址,使其与BMC管理网口在同一网段。
步骤 2 打开控制台,并将独立远程控制台所在文件夹设置为工作路径。
步骤 3 执行chmod 777 KVM.sh设置独立远程控制台的权限。
步骤 4 执行./KVM.sh,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如图8-16所示。
步骤 5 按提示信息输入网络地址、用户名和密码。
网络地址有两种格式:
l BMC管理网口IP地址(IPv4地址或IPv6地址):端口号
l BMC域名地址:端口号
l 输入IPv6地址时,必须使用[ ]将其括起来,而IPv4地址无此限制。例如:“[2001::64]:444”、“192.168.100.1:444”。
l 当端口号为默认的“443”时,“网络地址”中可不加端口号。
步骤 6 选择登录模式,并单击“连接”。
l 共享模式:可以让2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并同时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本用户可以看到对方用户的操作,对方用户也能看到本用户的操作。
l 独占模式:只能有1个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操作。
弹出如图8-17所示的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步骤 7 按照实际需要单击确认按钮。
l 单击“是”:直接打开独立远程控制台,忽略证书认证错误。
l 单击“否”:回退到登录界面。
l 单击“导入本地CA”:弹出文件选择窗口,您可以导入预先准备好的自定义CA证书文件(“*.cer”、“*.crt”或“*.pem”),之后将不会再弹出该安全风险提示对话框。
打开服务器实时桌面,如图8-18所示。
----结束
使用PuTTY工具,可以通过串口方式访问服务器,主要应用场景如下:
l 新建局点首次配置服务器时,本地PC机可以通过连接服务器的串口,登录服务器进行初始配置。
l 产品网络故障,远程连接服务器失败时,可通过连接服务器的串口,登录服务器进行故障定位。
l 您可以访问chiark网站主页下载PuTTY软件。
l 低版本的PuTTY软件可能导致登录服务器系统失败,建议使用最新版本的PuTTY软件。
操作步骤
步骤 1 双击“PuTTY.exe”。
弹出“PuTTY Configuration”窗口。
步骤 2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Connection > Serial”。
步骤 3 设置登录参数。
参数举例如下:
l Serial Line to connect to:COMn
l Speed(baud):115200
l Data bits:8
l Stop bits:1
l Parity:None
l Flow control:None
n表示不同串口的编号,取值为整数。
图8-19 PuTTY Configuration - Serial
步骤 4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Session”。
步骤 5 选择“Connection type”为“Serial”,如图8-20所示。
图8-20 PuTTY Configuration - Session
步骤 6 选择“Close window on exit”为“Only on clean exit”,如图8-20所示。
配置完后,再配置“Saved Sessions”并单击“Save”保存,则后续使用时直接双击“Saved Sessions”下保存的记录即可登录服务器。
步骤 7 单击“Open”。
进入“PuTTY”运行界面,提示“login as:”,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
步骤 8 按提示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完成后,命令提示符左侧显示出当前登录服务器的主机名。
----结束
该章节适用于支持SSH方式访问的组件,如BMC、操作系统等。
使用PuTTY工具,可以通过局域网远程访问服务器,对服务器实施配置、维护操作。
l 您可以访问chiark网站主页下载PuTTY软件。
l 低版本的PuTTY软件可能导致登录服务器系统失败,建议使用最新版本的PuTTY软件。
操作步骤
步骤 1 设置PC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或者路由,使PC机能和服务器网络互通。
可在PC机的cmd命令窗口,通过Ping 服务器IP地址命令,检查网络是否互通。
l 是 => 执行步骤2。
l 否 => 检查网络连接,确保网络无问题后重新执行步骤1。
弹出“PuTTY Configuration”窗口,如图8-21所示。
步骤 3 在左侧导航树中选择“Session”。
步骤 4 填写登录参数。
参数说明如下:
l Host Name (or IP address):输入要登录服务器的IP地址,如“191.100.34.32”。
l Port:默认设置为“22”。
l Connection type:默认选择“SSH”。
l Close window on exit:默认选择“Only on clean exit”。
配置“Host Name (or IP address)”后,再配置“Saved Sessions”并单击“Save”保存,则后续使用时直接双击“Saved Sessions”下保存的记录即可登录服务器。
步骤 5 单击“Open”。
进入“PuTTY”运行界面,提示“login as:”,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
l 如果首次登录该目标服务器,则会弹出“PuTTY Security Alert”窗口。单击“是”表示信任此站点,进入“PuTTY”运行界面。
l 登录服务器时,如果帐号输入错误,必须重新连接PuTTY。
步骤 6 按提示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完成后,命令提示符左侧显示出当前登录服务器的主机名。
----结束
查询服务器的处理器型号有下面三种方式:
l 打开机箱盖并拆除CPU散热器,查看并记录主板处理器丝印上的处理器型号。关于打开机箱盖和拆除散热器的详细信息,请参见6.8 机箱盖和6.22 主板。
l 在BIOS上查询处理器型号。
l 在BMC上查询处理器型号。
在BIOS上查询处理器型号
步骤 1 登录远程虚拟控制台,详细操作步骤请参见8.4 登录远程虚拟控制台。
步骤 3 选择“强制重启”。
弹出“确定要进行强制重启操作吗?强制重启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提示框。
强制重启可能会损坏用户的程序或者未保存的数据,请谨慎操作。
步骤 4 单击“确定”。
服务器进行重启。
步骤 5 服务器重启过程中,当出现如图8-22所示界面时,按“Delete”或“F4”。
l 按“F12”从网络启动快捷方式。
l 按“F2”进入选择启动项界面。
步骤 6 在启动过程出现输入密码对话框,输入BIOS密码后进入BIOS设置界面。
l BIOS默认密码为Password@_。
l 从安全性考虑,建议定期修改管理员的密码。
l 在输入密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三次输入错误,系统将会被锁定,重启服务器后解锁。
步骤 7 进入“Main”界面,选择“Select Language”,如图8-23所示。
步骤 8 记录界面上的“CPU Info”。
----结束
在BMC上查询处理器型号
步骤 1 登录BMC Web界面,详细信息请参见8.2 登录BMC Web界面。
步骤 2 在导航栏上选择“系统管理>系统信息”,单击“处理器”,查看处理器型号。
图8-24 查询处理器信息
----结束
表A-1 备件属性说明
英文名称 |
中文名称 |
属性定义 |
应用场景 |
RSP(Regular Spare Part) |
常规备件 |
单板模块类,建议做安全库存储备。 |
按合同服务类型、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站点,储备在就近站点的库房。 |
NRSP(Non-Regular Spare Part) |
非常规备件 |
结构件辅料线缆类等。通常机关不作安全库存,如果有需求也可供应,但不承诺货期。 |
按合同服务类型,不考虑服务SLA、服务站点,集中储备在国家库房。 |
NSP(Non-Spare Part) |
非备件 |
不作备件,且下层也不存在可更换单元。 |
不储备,也不供应。 |
RSP&SUB(Sub-Part) |
常规备件,且下层存在可更换备件单元 |
编码本身是RSP,同时下层还存在RSP或NRSP。 |
按合同服务类型、SLA、服务站点,储备在就近站点的库房,下层基于实际属性应用。 |
NRSP&SUB |
非常规备件,且下层存在可更换备件单元 |
编码NRSP,同时下层还存在RSP或NRSP。 |
按合同服务类型,不考虑服务SLA、服务站点,集中储备在国家库房,下层基于实际属性应用。 |
NSP&SUB |
非备件,但下层存在备件 |
编码本身非备件,但下层存在RSP或NRSP。 |
编码本身不储备,下层基于实际属性应用。 |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是加载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上的最基本的软件代码。BIOS是比操作系统OS(Operation System)更底层的运行程序,BIOS是计算机硬件和OS之间的抽象层,用来设置硬件,为OS运行做准备,BIOS在系统中的位置如图A-1所示。
BIOS存储于SPI Flash中,主要功能是上电、自检、CPU/内存初始化、检测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可启动设备并最终引导操作系统启动。此外,BIOS还提供高级电源管理ACPI和热插拔设置等功能。
H3C UniServer R2960 G3 服务器的BIOS产品具有可定制化和丰富的带外、带内配置功能和丰富的可扩展性等特点。
关于BIOS的更多信息,请参见产品配套的BIOS参数参考手册。
BMC系统是服务器远程管理系统。BMC系统兼容服务器业界管理标准IPMI2.0规范,支持键盘、鼠标和视频的重定向、文本控制台的重定向、远程虚拟媒体、高可靠的硬件监测和管理功能。BMC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管理功能,主要功能有:
l 丰富的管理接口
提供智能平台管理接口(IPMI,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命令行接口(CLI,Command-line Interface)、数据中心管理接口(DCMI,Data Center Mangeability Interface)、Redfish接口、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满足多种方式的系统集成需求。
l 故障检测和告警管理
故障检测和告警管理,保障设备7x24小时高可靠运行。
l 虚拟KVM(Keyboard, Video, and Mouse)和虚拟媒体
提供方便的远程维护手段。
l 基于Web界面的用户接口
可以通过简单的界面操作快速完成设置和查询任务。
l 系统崩溃时临终截屏与录像
分析系统崩溃原因不再无处下手。
l 屏幕快照和屏幕录像
让定时巡检变得简单轻松。
l 支持DNS/LDAP
域管理和目录服务,简化服务器管理网络。
l 软件镜像备份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即使当前运行的软件完全崩溃,也可以从备份镜像启动。
有关BMC的详细信息请参考产品配套的BMC用户指南。
B |
|
BMC |
BMC是IPMI规范的核心,负责各路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处理、储存,以及各种器件运行状态的监控。BMC向机箱管理模块提供被管理对象的硬件状态及告警等信息,实现对被管理对象的设备管理功能。 |
|
|
F |
|
服务器 |
服务器是在网络环境中为客户(Client)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计算机。 |
|
|
K |
|
KVM |
键盘、显示器和鼠标。 |
扣卡 |
扣卡是一种通过接插头与主板连接,放置时与主板保持平行,应用于对空间要求较高的设备。 |
|
|
M |
|
面板 |
面板是服务器前视图/后视图所见的平面上的对外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扳手、指示灯和端口等器件),同时起到为气流和EMC密封机箱前部和后部的作用。 |
|
|
P |
|
PCIe |
电脑总线PCI的一种,它沿用了现有的PCI编程概念及通讯标准,但建基于更快的串行通信系统。英特尔是该接口的主要支援者。PCIe仅应用于内部互连。由于PCIe是基于现有的PCI系统,只需修改物理层而无须修改软件就可将现有PCI系统转换为PCIe。PCIe拥有更快的速率,以取代几乎全部现有的内部总线(包括AGP和PCI)。 |
|
|
Q |
|
千兆以太网 |
千兆以太网是一种对传统的共享介质以太网标准的扩展和增强,兼容10M及100M以太网,符合IEEE 802.3z标准的以太网。 |
|
|
R |
|
RAID |
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数据冗余和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的技术。 |
热插拔 |
一项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技术,能保证从正在运行的系统中,按照规定插入或拔出功能模块,不对系统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
冗余 |
冗余指当某一设备发生损坏时,系统能够自动调用备用设备替代该故障设备的机制。 |
|
|
S |
|
SEL |
存储系统事件信息的不可变的存储区域和相关接口,用于随后的故障诊断和系统修复。 |
|
|
U |
|
U |
IEC 60297-1规范中对机柜、机箱、子架垂直高度的计量单位。1U=44.45mm。 |
|
|
Y |
|
以太网 |
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DEC公司共同发展的一种基带局域网规范,使用CSMA/CD,以10Mbps速率在多种电缆上传输,类似于IEEE 802.3系列标准。 |
A |
|
|
AC |
Alternating Current |
交流(电) |
|
|
|
B |
|
|
BIOS |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 |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
BMC |
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 |
主板管理控制单元 |
|
|
|
C |
|
|
CLI |
Command-line Interface |
命令行接口 |
|
|
|
D |
|
|
DC |
Direct Current |
直流(电) |
DDR4 |
Double Data Rate 4 |
双倍数据速率4 |
DDDC |
Double Device Data Correction |
双设备数据校正 |
DIMM |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 |
双列直插内存模块 |
DRAM |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
动态随机存储设备 |
DVD |
Digital Video Disc |
数字视频光盘 |
|
|
|
E |
|
|
ECC |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 |
差错校验纠正 |
|
|
|
F |
|
|
FC |
Fiber Channel |
光线通道 |
FCC |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
FTP |
File Transfer Protocol |
文本传输协议 |
|
|
|
G |
|
|
GE |
Gigabit Ethernet |
千兆以太网 |
GPU |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
图形处理单元 |
|
|
|
H |
|
|
HA |
High Availability |
高可用性 |
HDD |
Hard Disk Drive |
硬盘驱动器 |
HPC |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
高性能计算 |
HTTP |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超文本传输协议 |
HTTPS |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
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 |
|
|
|
I |
|
|
IEC |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 |
IOPS |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 |
每秒进行读写操作的次数 |
IP |
Internet Protocol |
互联网协议 |
IPMB |
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Bus |
智能平台管理总线 |
IPMI |
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 |
智能平台管理接口 |
|
|
|
K |
|
|
KVM |
Keyboard Video and Mouse |
键盘,显示器,鼠标三合一 |
|
|
|
L |
|
|
LRDIMM |
load-Reduced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 |
低负载双线内存模块 |
LED |
Light Emitting Diode |
发光二极管 |
LOM |
LAN on Motherboard |
板载网络 |
|
|
|
M |
|
|
MAC |
Media Access Control |
媒体接入控制 |
|
|
|
N |
|
|
NBD |
Next Business Day |
下一个工作日 |
NC-SI |
Network Controller Sideband Interface |
边带管理 |
|
|
|
P |
|
|
PCIe |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
快捷外围部件互连标准 |
PDU |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
配电单元 |
PHY |
Physical Layer |
物理层 |
PXE |
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 |
预启动执行环境 |
|
|
|
R |
|
|
RAID |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
RAS |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and Serviceability |
可靠性、可用性、可服务性 |
RDIMM |
Registered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 |
带寄存器的双线内存模块 |
RJ45 |
Registered Jack 45 |
RJ45插座 |
RoHS |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特定危害物质禁限用指令 |
|
|
|
S |
|
|
SAS |
Serial Attached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
串行连接的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
SATA |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
串行高级技术附件 |
SMI |
Serial Management Interface |
串行管理接口 |
SNMP |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SOL |
Serial Over LAN |
串口重定向 |
SSD |
Solid-State Drive |
固态磁盘 |
|
|
|
T |
|
|
TCG |
Trusted Computing Group |
可信计算组 |
TCM TCO |
Trusted Cryptography Module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
可信密码模块 总体拥有成本 |
TDP |
Thermal Design Power |
热设计功率 |
TET |
Trusted Execution Technology |
可信执行技术 |
TFM |
Trans Flash Module |
闪存卡 |
TFTP |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
简单文本传输协议 |
TPM |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
可信平台模块 |
|
|
|
U |
|
|
UEFI |
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
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 |
UID |
Unit Identification Light |
定位指示灯 |
UL |
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 |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
USB |
Universal Serial Bus |
通用串行总线 |
|
|
|
V |
|
|
VGA |
Video Graphics Array |
视频图形阵列 |
VLAN |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
虚拟局域网 |
传感器 |
描述 |
位置 |
Inlet Temp |
进风口温度 |
右挂耳 |
Outlet Temp |
出风口温度 |
BMC插卡 |
CPUN Core Rem |
CPU核心温度 |
CPU,N表示CPU编号,取值1~2 |
CPUN Prochot |
CPU Prochot |
|
CPUN VDDQ Temp |
CPU VDDQ温度 |
CPU1:主板U1位号的器件 CPU2:主板U2位号的器件 N表示CPU编号,取值1~2 |
CPUN VRD Temp |
CPU VRD温度 |
CPU1:主板U1位号的器件 CPU2:主板U2位号的器件 N表示CPU编号,取值1~2 |
CPUN MEM Temp |
CPU内存温度 |
CPU对应的内存,N表示CPU编号,取值1~2 |
Disks Temp |
所有硬盘中温度最高的温度 |
- |
FANN Speed |
风扇转速 |
风扇模块,N表示风扇模块编号,取值1~4 |
Power |
整机输入功率 |
电源模块功率之和 |
PowerN |
电源输入功率 |
电源模块,N表示电源模块编号,取值1~2 |
CPUN Status |
CPU状态检测 |
CPU,N表示CPU编号,取值1~2 |
CPUN Memory |
内存状态检测 |
CPU对应的内存,N表示内存编号,取值1~2 |
PSN Fan Status |
电源风扇故障状态 |
电源模块,N表示电源模块编号,取值1~2 |
PSN Temp Status |
电源在位状态 |
|
PSN Status |
电源故障状态 |
|
Power Button |
power button按下 |
右挂耳 |
UID Button |
UID button状态 |
|
DISKN |
硬盘状态 |
硬盘,N表示硬盘物理槽位编号 |
FANN Presence |
风扇在位 |
风扇模块,N表示风扇模块编号,取值1~4 |
FANN Status |
风扇故障状态 |
|
RTC Battery |
RTC电池状态,低于1V告警 |
CMOS电池 |
DIMMN |
内存DIMM状态 |
内存,N表示内存槽位编号 |
PSN Inlet Temp |
电源进风口温度 |
电源模块,N表示电源模块编号,取值1~2 |
PS Redundancy |
电源拔出冗余失效告警 |
电源模块 |
BMC Boot Up |
记录BMC启动事件 |
不涉及,N表示所属器件的编号 |
SEL Status |
记录SEL快满/被清除事件 |
|
Op. Log Full |
记录操作日志快满/清除事件 |
|
Sec. Log Full |
记录安全日志快满/清除事件 |
|
CPU Usage |
CPU占用率检测 |
|
Memory Usage |
mem占用率检测 |
|
BMC Time Hopping |
记录时间跳变时间 |
|
NTP Sync Failed |
记录NTP同步失败和恢复事件 |
|
Host Loss |
记录业务测系统监控软件(BMA)是否链路丢失 |
|
SYS 12V_1 |
主板12.0V电压(电源缓起第二路输出12V电压侦测(风扇模块) |
|
SYS 12V_2 |
主板12.0V电压(电源缓起第三路输出12V电压侦测(CPU2 +后置硬盘背板) |
|
SYS 12V_3 |
主板12.0V电压(电源缓起第四路输出12V电压侦测(CPU1+CPU2) |
|
SYS 12V_4 |
主板12.0V电压(电源缓起第五路输出12V电压侦测(前置硬盘背板) |
|
SYS 12V_5 |
主板12.0V电压(电源缓起第六路输出12V电压侦测(NIC+Riser卡+RAID卡+后置硬盘背板) |
|
CPUN VDDQ_AB |
CPU内存电压 |
|
CPUN VDDQ_CD |
||
CPUN VRD Temp |
CPU VRD电压 |
|
CPUN VDDAVS |
CPU VDDAVS电压 |
|
CPUN VDDFIX |
CPU VDDFIX 电压 |
|
SAS Cable |
实体在位 |
|
PSN VIN |
电源输入电压 |
|
PwrOk Sig. Drop |
电压跌落状态 |
|
ACPI State |
ACPI状态 |
|
SysFWProgress |
系统软件进程、系统启动错误 |
|
SysRestart |
系统重启原因 |
|
Boot Error |
BOOT错误 |
|
Watchdog2 |
看门狗 |
|
Mngmnt Health |
管理子系统健康状态 |
|
RiserN Card |
实体在位 |
|
RAID Presence |
RAID卡在位 |
|
RAID Temp |
RAID卡温度 |
|
PCIe Status |
PCIe状态错误 |
|
PwrOn TimeOut |
上电超时 |
|
PwrCap Status |
功率封顶状态 |
|
HDD Backplane |
硬盘背板实体在位状态 |
|
HDD BP Status |
硬盘背板健康状态 |
|
NICN Temp |
NIC卡温度 |
|
NIC OM Temp |
NIC卡OM温度 |
|
NIC1-N Link Down (N 1. 2. 3. 4 ) |
网卡1网口link状态 |
|
NIC2-N Link Down (N 1. 2. 3. 4 ) |
网卡2网口link状态 |
|
System Notice |
提示热重启,为故障诊断程序收集错误信息 |
|
System Error |
系统挂死或重启,请查看后台日志 |
|
Cert OverDue |
证书过期检测 |
|
RTC time |
RTC时钟状态 |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