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下载
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 服务器 用户手册 |
|
|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h3c.com
资料版本:5W100-20241130
|
Copyright © 202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及其许可者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书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H3C为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公司的商标、产品标识及商品名称,由各自权利人拥有。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手册内容有可能变更。新华三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者提示的情况下对本手册的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导,新华三尽全力在本手册中提供准确的信息,但是新华三并不确保手册内容完全没有错误,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环境保护
本产品符合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要求,产品的存放、使用和弃置应遵照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进行。
本手册的用途在于帮助您正确地使用公司服务器产品(以下称“本产品”),在安装和第一次使用本产品前,请您务必先仔细阅读随机配送的所有资料,特别是本手册中所提及的注意事项。这会有助于您更好和安全地使用本产品。请妥善保管本手册,以便日后参阅。
本手册的描述并不代表对本产品规格和软硬件配置的任何说明。有关本产品的实际规格和配置,请查阅相关协议、装箱单、产品规格配置描述文件,或向产品的销售商咨询。
如您不正确地或未按本手册的指示和要求安装、使用或保管本产品,或让非公司授权的技术人员修理、变更本产品,公司将不对由此导致的损害承担任何责任。
本手册中所提供照片、图形、图表和插图,仅用于解释和说明目的,可能与实际产品有些差别,另外,产品实际规格和配置可能会根据需要不时变更,因此与本手册内容有所不同。请以实际产品为准。
“Hygon”图标是Hygon公司的注册商标。
“Microsoft”、“Windows”、“Windows Server”及“Windows Server System”是微软公司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上面未列明的本手册提及的其他产品、标志和商标名称也可能是其他公司的商标或注册商标,并由其各自公司、其他性质的机构或个人拥有。
在本用户手册中描述的随机软件,是基于最终用户许可协议的条款和条件提供的,只能按照该最终用户许可协议的规定使用和复制。
接通服务器电源
要接通服务器电源,请按“开机/关机”按钮。
断开服务器电源
1. 备份服务器数据。
2. 按照操作系统文档的说明关闭操作系统。
(如果操作系统自动将服务器置于待机模式,则忽略下一步。)
3. 按开机/关机按钮,将服务器置于待机模式。当服务器激活等待电源模式时,系统电源LED 指示灯将变为红色。
4. 拔下所有电源线插头。系统现在即处于断电状态。
电源要求
安装本设备时,必须遵守当地或区域有关安装信息技术设备的电气法规,而且必须由经过认可的电气工程师来完成安装操作。本设备经过精心设计,可在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安装环境中运行。有关选件的电源额定值,请参阅产品额定值标签或随该选件提供的用户文档。
安装多台服务器时,可能需要使用其它配电设备来为所有设备安全供电。请遵守以下准则:
平衡可用交流电源分支电路之间的服务器电源负荷。
不允许系统总的交流电流负荷超过分支电路交流电流额定值的80%。
请勿使用普通的电源接线板来连接本设备。
通过单独的电路为服务器供电。
电气接地要求
服务器必须正确接地,以使其正常运行并确保安全。必须遵照以下要求安装本设备:任何区域性或国家/地区的电气连线规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程 364 第 1 至 7 部分。此外,您必须确保安装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配电设备(如分支连线和插座)均为已列出的或经过认证的接地型设备。
由于连在同一电源上的多台服务器需要将大量电流导入地下,因此公司建议所用的PDU要么固定地连到建筑物的分支电路上,要么配装一根连接工业插头的不可拆卸的电线。那些符合IEC 60309标准的插头均视为适用插头。建议不要使用普通的电源接线板来连接本服务器。
静电释放
防止静电释放
为避免损坏系统,在安装系统或取放部件时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手指或其它导体所释放的静电可能损坏主板或其它对静电敏感的设备。由静电造成的损坏会缩短上述设备的预期使用时间。要避免静电损害,请注意以下事项:
将产品装入防静电包装中,以免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直接用手接触产品。
在将静电敏感部件运抵不受静电影响的工作区之前,请将它们放在各自的包装中进行保管。
将设备从包中取出,不要放下,直接安装到服务器中。如果需要放下设备,请将它放回防静电包中。请勿将设备放在服务器外盖或金属表面上。
当设备仍然在防静电包中时,将它与服务器外部未上漆的金属表面接触至少2秒。这样可以释放防静电包和您身体上的静电。
减少移动。移动会导致您身体周围的静电积累。
握住设备的边缘或框架,小心操作设备。
请勿触摸焊接点.引脚或裸露的电路。
请勿将设备放在其他人可以接触和损坏它的地方。
在触摸静电敏感元件或装置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接地措施。
在寒冷的天气操作设备时应格外小心。供暖系统会降低室内湿度并增加静电。
防止静电释放的接地方法
接地的方法有几种。在取放或安装静电敏感部件时,您可以使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接地方法:
您可以使用腕带,该腕带利用接地线与接地的工作区或计算机机箱相连。腕带必须能够灵活伸缩,而且接地线的电阻至少为1兆欧姆的10%。要达到接地目的,佩戴时请将腕带紧贴皮肤。
在立式工作区内,请使用脚跟带、脚趾带或靴带。当您站在导电地板或耗散静电的地板垫上时,请在双脚上系上带子。
请使用导电的现场维修工具。
配合使用耗散静电的折叠工具垫和便携式现场维修工具包。
【警告】
电源、电话和通信电缆中的电流具有危险性。为避免电击危险:
请勿在雷电期间连接或断开本产品的任何电缆,也不要安装、维护或重新配置本产品。
将所有电源线连接至正确接线且妥善接地的电源插座。
将所有要连接到本产品的设备连接到正确接线的插座。
尽可能仅使用单手连接信号电缆或断开信号电缆的连接。
切勿在有火灾、水灾或房屋倒塌迹象时开启任何设备。
除非在安装和配置过程中另有说明,否则请在打开设备外盖之前断开已连接的电源线、远程通信系统、网络和调制解调器。
【警告】
用错误型号电池更换会有爆炸危险,务必按照说明处置用完的电池。
【警告】
风扇仓下方装有运动部件风扇,为了避免伤害,注意保持身体部位远离风扇叶片。
【警告】
机器内部装有运动部件风扇,为了避免伤害,注意保持身体部位远离风扇叶片。
声明1:
【注意】
设备上的电源控制按钮和电源上的电源开关并没有断开供给设备的电流。设备也可能有多根电源线。要使设备完全断电,请确保所有电源线都已与电源断开连接。
声明2:
【注意】
切勿卸下电源外盖或贴有以下标签的任何部件的外盖。任何贴有该标签的组件内部都存在危险的电压、电流和能量级别。这些组件内部没有可维护的部件。如果您怀疑某个部件有问题,请联系技术服务人员。
声明3:
【危险】
分支电路负载过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火灾和电击危险。为避免这些危险,请确保系统电气要求未超出分支电路保护要求。请参阅设备随附的信息以了解电气规范。
在通电的服务器内部进行操作。
【警告】
服务器通电时,释放到服务器内部组件的静电可能导致服务器异常中止,这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要避免出现这一潜在问题,在通电的服务器内部进行操作时,请始终使用静电释放腕带或其他接地系统。服务器(某些型号)支持热插拔设备,并且设计为在服务器开启及外盖卸下时可安全运行。对开启的服务器内部进行操作时,请遵守以下准则。
避免穿着袖口宽松的衣物。在服务器内部进行操作之前,请扣上长袖衬衫袖口的钮扣;在服务器内部进行操作时,请勿佩戴袖口链扣。
请勿让领带或围巾垂入服务器内部。
摘下所有首饰,如手镯、项链、戒指和宽松的腕表。
取出衬衫口袋中的物品,如钢笔和铅笔,因为当您在服务器上方俯身时,它们可能会掉入服务器中。
避免将任何金属物品(如回形针、发夹和螺丝)掉入服务器中。
声明4:
【注意】
为减少人身伤害、火灾或设备损坏的危险,为机架供电的交流电源分支电路不得超载。请向制定设备布线和安装要求的电气机构咨询。
声明5:
【注意】
请使用调节式不间断电源(UPS),以免服务器受到电源波动和临时断电的影响。此设备可防止硬件因电涌和电压峰值的影响而受损,并且可在电源出现故障时使系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声明6:
【注意】
当使用电缆管理臂组件时,每条电缆一定要保持松弛,以避免将服务器从机架中拉出时损坏电缆。
声明7:
【注意】
为了减少触电或设备损坏的危险,请注意以下事项:
务必使用电源线的接地插头。接地插头具有重要的安全保护功能。
始终将电源线插头插入随手可及的接地电源插座中。
拔下电源的电源线插头,以断开设备的供电。
不要将电源线放在容易踩到的地方,也不要使其受到旁边物体的挤压。要特别注意插头、电源插座以及电源线与服务器的连接处。
目录
图 3‑5 System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图 3‑6 Processor Information配置界面
图 3‑10 PCIe UEFI Driver Policy配置界面
图 3‑11 Console Redirection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图 3‑12 (COM0) Console Redirection Settings配置界面
图 3‑14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图 3‑15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图 3‑16 Network Device List 配置界面
图 3‑17 AST2600 SIO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图 3‑18 Driver Health Manager 配置界面
图 3‑19 Driver Health Manager 配置界面
图 3‑23 CORE Common Options 配置界面
图 3‑26 DDR5 Common Options 配置界面
图 3‑27 DRAM Timing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图 3‑28 NBIO Common Options配置界面
图 3‑29 RAS Common Options 配置界面
图 3‑31 Validation Common Options配置界面
图 3‑32 Force Voltage And Frequence 配置界面
图 3‑35 HDD Security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图 3‑36 Secure Boot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图 3‑38 HardDis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配置界面
图 3‑39 Networ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配置界面
图 4‑9 Windows Server 2022 安装选择界面
表1‑1 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参数表
表 3‑7 Processor Inform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8 Memory Inform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9 NVMe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0 SATA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1 PCIe UEFI Driver Policy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2 Console Redirection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3 (COM0) Console Redirection Settings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4 BMC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5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6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7 Network Device List界面参数说明
表 3‑18 PCI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表3‑20 CORE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表3‑21 CORE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表3‑22 UMC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表3‑24 NBIO Common Options界面参数说明
表3‑25 RAS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表3‑26 Validation Common Options界面参数说明
表3‑27 Force Voltage And Frequence 界面参数说明
在本章中,您将可以了解到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服务器的产品特点、技术特性及性能指标,从而对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服务器的卓越性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 是一款基于Hygon C86-4G CPU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4U四路机架式服务器,具有计算性能高、存储容量大,扩展性强和可靠性高等特点。产品专注于关键业务工作负载,可用于支撑核心数据库、大内存计算、高性能应用、虚拟化、云计算等业务场景。主要特性如下:
支持4颗Hygon C86-4G处理器,提供更强的数据处理吞吐能力及虚拟化能力,为用户的各项应用提供更高的性能。
支持DDR5内存,每颗CPU搭配12根内存插槽,多达6T内存容量,具有业界最高带宽,提供灵活且强大的内存配置选择;
支持PCIe Gen5协议,最大支持扩展17个PCIe插槽,满足网络、存储控制器等IO的灵活扩展需求,可定制规格升级至19个PCIe插槽 。
支持26块2.5寸和4块3.5寸硬盘,可定制规格最大升级至50块2.5寸和4块3.5寸硬盘,结合高性能的SAS HBA、RAID控制器,可实现更高的系统带宽,如此强大的扩展性足以支撑关键任务的运行,满足存储密集型应用的需要。
采用4U机架式设计,独特的高密度机架式散热结构设计,集高性能、高密度与高可靠性于一身。
适用于金融、证券、交通、邮政、电信、能源、互联网等对服务器性能、可扩展性及可靠性要求苛刻的行业数据中心和远程的企业环境。
机箱盘位多样化
l 机箱前置支持 24 盘位,可定制规格升级至48盘位;
l 可选支持2个2.5寸、4个3.5寸后置硬盘位,兼容SATA/SAS/SSD等不同类型硬盘;
l 可选配3+1/2+2冗余电源,全面支持CRPS规格,满足80Plus铂金电源要求,转换效率高达94%,更加节能环保。
超高性能
支持最新一代的 Hygon C86-4G CPU,出众的核心处理能力与多线程技术可大幅提升数据并行计算效率。
支持48个DDR5内存插槽,多达6T内存容量。
X86处理器架构,具有更好的生态兼容性,无缝对接客户主流业务。
高可靠性
支持HMO(Hygon Memory Offline)内存可纠正错误在线屏蔽等RAS功能,具备高级内存容错功能力;
可选 RAID配置,支持在线恢复RAID阵列,硬盘出现故障时可确保数据安全;
支持多网卡冗余,系统正常时分摊网络流量,当其中一块网卡出现问题时,自动将其负担的工作切换到其它网卡;
可选配3+1/2+2冗余电源,为用户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系统电源;
采用内置/横插卡设计,提供高扩展能力。
高可管理性
可选智能硬件监控系统,提供系统内部温度、风扇转速、直流电源电压等工作状态信息显示,自动记录主机故障时间及日志信息;
支持智能调节转速功能,风扇转速随着系统温度动态调整,有效降低了系统噪音和功耗。
易维护性
集成iKVM功能可以对服务器进行远程操作、维护,提供故障指示功能,提升维护效率。
表1‑1 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 参数表
参数名称 |
规格介绍 |
处 理 器 |
支持2颗或4颗 Hygon C86-4G处理器 |
内 存 |
支持48个内存插槽, 支持 DDR5 ECC 内存,内存工作频率最高可支持4800MHz |
存储系统 |
前置最大支持 24个 2.5 寸 SAS/SATA 盘位,可定制规格升级至48盘位 后置最大支持4个3.5寸/2.5寸盘位 和 2 个2.5 寸盘位 最大支持24个 NVME U.2硬盘 内置2个 M.2 插槽 |
显示系统 |
集成显示控制器,最大分辨率1920x1080。 |
GPU |
支持4个全高全长双宽GPU或DCU |
网 卡 |
支持扩展双口1G RJ45、双口10G RJ45、双口10G SFP+、双口25G、40G QSFP+和100G等多种网络 支持OCP 网卡 |
PCIE扩 展 槽 |
最大可支持17 个 PCIe 扩展插槽(含2个前置RAID卡专用插槽+1个OCP插槽) 可定制规格升级至19个PCIe扩展插槽 |
外部设备接口 |
1 个 RJ-45 管理接口和1个VGA接口,位于机箱后部 4 个 USB 接口,2 个位于机箱后部、2 个位于机箱前部 可选 1 个串口,位于机箱后部 |
机箱尺寸 |
175.5mm(高)x 446mm(宽)x798mm(深) 175.5mm(高)x 482(含箱耳)mm(宽)x847(含箱耳)mm |
电源 |
支持4个 CRPS 铂金/钛金电源, 支持 3+1 或2+2冗余。 |
散热系统 |
4个热插拔高性能风扇,支持N+1冗余。 |
注:公司保留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更改配置的权力。
表1‑2 产品使用环境
参数 |
使用指标 |
使用空间要求 |
4U机架 |
工作温度要求 |
工作时5℃~40℃(41℉~104℉),可支持的工作温度和实际配置有关 存储-40℃~60℃(-40℉~140℉) |
工作湿度要求 |
工作时最大相对湿度90%RH(40℃) 工作时35%~80% RH 运输存储20%~93% RH |
震动 |
频率5Hz~500Hz加速度≤20m/s2 ,振幅≤0.15mm |
冲击 |
峰值加速度150m/s2~300m/s2,持续时间≤11ms |
碰撞 |
峰值加速度100m/s2~150m/s2,次数1000次内 |
海拔高度 |
小于等于3000米 |
在本章中,您将可以了解到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服务器的基本结构原理、正确的连线方式以及安全运行服务器的注意事项。认真阅读本章将对安全稳定的运行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服务器有很大的帮助。
图2‑1 前面板示意图
图2‑2 产品前置硬盘盘序示意图
表2‑1 按键功能说明
图示 |
使用说明 |
1 |
电源按键 |
2 |
网络指示灯及健康状态指示灯 |
3 |
ID按键 |
4 |
Type C接口 |
5 |
USB接口 |
6 |
VGA接口 |
7 |
导轨锁扣 |
图2‑3 左箱耳示意图
表2‑2 按键功能说明
按键 |
符号 |
功能说明 |
电源按键 |
短按电源键:开机或关机; 长按电源键:强制关机; |
|
ID按键 |
UID |
短按ID按键:开/关ID LED,用于服务器定位与识别; 长按ID按键:Reset BMC; |
网络指示灯 |
常亮:网络连接; 闪烁:网络数据传输; 不亮:网络无连接; |
|
健康状态指示灯 |
绿色常亮:正常运行; 红色闪烁:系统严重故障; 红色常亮:服务器工作正常系统紧急故障; |
|
Type-C接口 |
Type-C |
通过USB Type-C线缆接本地 PC,实现对系统的监控管理。 |
图2‑4 产品后视图
使用说明 |
|
1 |
OCP |
2 |
电源 |
3 |
UID灯 |
4 |
VGA接口 |
5 |
USB接口 |
6 |
管理网口 |
7 |
后置PCIE模组/后置HDD模组 |
图2‑5 产品后置硬盘盘序示意图
RS42M4C17S主板是一款支持Hygon C86-4G CPU的最新一代主板,最高可支持400W的CPU,主板集成了48个DDR5内存插槽,为您的快速计算提供保证。
图2‑6 主板示意图
表2‑4 主板连接器
序号 |
名称 |
描述 |
1 |
System FAN Header |
4个系统风扇接口,1个OCP散热风扇接口 |
2 |
USB3.0 Header |
2个USB3.0接口,同时兼容USB2.0设备,连接至箱耳;2个USB3.0接口,同时兼容USB2.0设备,连接至后窗 |
3 |
USB2.0 Header |
1个内置USB2.0接口 |
4 |
SMB_HDD |
2个SMB接口,连接BMC两组SMBUS,连接智能硬盘背板 |
5 |
SPI for TPM Pin Header |
TPM and TCM Security Module 采用SPI方案TPM and TCM Security Module From CPU0 |
6 |
PCIE Connector |
10个MCIO x8连接器 |
7 |
OCP Connector |
1个OCP3.0连接器: |
8 |
Internal BMC Serial Header |
1个3Pin接口,用于BMC串口调试 1个9Pin接口,用于系统串口调试 |
9 |
RJ45 Connector |
1个RJ45连接器,Dedicate Lan(Mgmt Port) |
10 |
Power Connector |
5个2x6 PIN电源连接器,为主板供电; |
本主板每颗CPU配置了12个DDR5内存通道(Channel),每个内存信道配置了1个288-pin的DIMM插槽(DIMM Sockets),支持16GB、32GB、64GB等 RDIMM或LRDIMM内存,主板共计48的DIMM插槽。下图是机型配置DDR5内存的插法示意图:
双CPU 内存插法 :
满配CPU 内存插法 :
注:表格中√代表此内存槽安装内存。
表 2‑5 内存插法示意图
本节将向您介绍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服务器的拆装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请按照要求拆装H3C UniServer R6930 G7 PKG服务器。
说明:所有图片仅供参考,具体以实物为准。
打开服务器包装箱
在拆除包装之前,请务必检查机箱外包装是否损坏,如果出现损害,请质询送货人员并填写相关记录,保留送货凭证。
确认外包装无损坏后,打开外包装,查看随机部件清单,确认随机部件是否完整,如有遗漏,请与现场工程师进行确认。
放置服务器
服务器放置地点应为环境洁净、通风良好、远离热源及强电磁区域并提供足够空间的环境。
服务器连线
依据上述将服务器放置在条件环境适宜的地点后,将配件盒拆开,取出键盘、鼠标、电源线等:
连接显示器,将显示器信号线缆按照接口形状对应合适并轻轻插入,锁紧两侧固定螺丝;
连接网络线,网络线为标准RJ45接口,插入I/0背板上标有NIC字样的接口中;
连接电源线,电源线采用标准220V输入,并使用带有安全接地的三线接口,确认在插入电源线前总电源是关闭的;
最后确认各部分连线是正确且牢固后,打开电源总开关,您即将进入全新的64位计算机的世界。
步骤1 逆时针旋转机箱上部固定螺丝;
步骤2 拉开机箱锁扣,并向上提,将盖板部分向后推,取下盖板;
图2‑7 开启机箱盖示意图
步骤3取下导风罩。
图2‑8 取导风罩示意图
步骤1 首先将Clip安装到CPU,按照3-2-1步骤松开螺丝,当螺丝1完全松开后,Force Frame将自动弹起。如图所示:
图2‑9 打开Force Frame示意图
步骤2抬起Rail Frame,并向上抽出External Cap,如图所示:
图2‑10 拔出External Cap示意图
步骤3将CPU插入Rail Frame导轨,并向下滑动CPU,直到PU底部与导轨框架锁定;向上提起并取走PnP Cover Cap,向下旋转Rail Frame;旋转Rail Frame到水平位置与Socket Housing啮合,按照1-2-3的顺序锁紧螺丝;如图所示:
图2‑11 安装CPU示意图
注:拆卸步骤相反。
步骤1 确保CPU已装进相应CPU插槽内;
步骤2 将散热片四角的螺孔与CPU插槽上的螺孔,按对应位置放好;
步骤3 遵照热片上贴纸指导拧上螺钉,固定安装CPU散热片。
图 2‑12 安装散热器示意图
注:拆卸步骤相反。
安装方法:
步骤1打开内存插槽两侧的扳手;
步骤2将内存对准内存插槽,需要注意内存条上的豁口与内存插槽的对应;
步骤3用力将内存按压到内存插槽中,直至听到内存扳手锁定的声音。
图 2‑13 内存安装示意图
注:拆卸步骤相反。
按下锁定按钮,拉开锁定开关,硬盘随之被移除,拔出硬盘即可,如图所示:
图 2‑14 拔出硬盘盒示意图
注:硬盘拆卸步骤相反。
冗余电源安装
步骤1根据下图所示方向,按下电源模块的灰色锁止扣:
步骤2 食指中指拉住电源模块拉钩,根据下图所示方向向外拉伸,取出电源模块:
图 2‑15 拔出电源模块示意图
步骤1 确保任何空的扩展槽上均安装一个挡片,一个未装挡片的开放扩展槽会破坏服务器EMI(电磁干扰特性)完整性,并降低系统散热效果,由此可能引起过热而影响系统性能或导致部件损害;
步骤2 取下PCIE转接卡,如图2-16所示;
步骤3 拧下扩展卡上挡片的固定螺钉,取下扩展卡上的挡片;
步骤4 横向插入PCIE扩展卡,并用螺钉固定。
注:拆卸步骤相反。
图 2‑16 横插机箱扩展卡安装/拆卸示意图
风扇安装
步骤1将热插拔风扇模块的端子对准风扇仓内部接口;
步骤2向下插入风扇模块,直到听到弹片卡住的声音,表明风扇已安装好。
风扇拆卸
步骤1 将手插入风扇两边的陷区,同时根据图示编号①的方向按下风扇卡扣;
步骤2 根据图示编号②方向上拉抽出风扇。
图 2‑17 风扇拔出示意图
导轨组件
如下图,其中:3为外导轨及支架组件,5为内导轨,4为内导轨关闭位置锁扣,6为滑轨打开位置锁片,1为固定外导轨支架与机柜的螺钉(规格:#8-32×1/2”,数量:4个),2为固定内轨与机箱的螺钉(规格:#6-32X5,数量:2个)。
图 2‑18 导轨组件
如下图所示,滑轨前支架固定位置根据机箱实际设计尺寸进行选择,调整范围为0~24mm,共四个固定位置,相邻固定位置间距为8mm。
图 2‑19 滑轨前支架固定位置
抽出内导轨
将内导轨向外抽出,直到内导轨自锁(如下图1),用手按压内导轨打开位置锁片解锁(如下图2),沿3方向将内导轨完全抽出。
图 2‑20 抽出内导轨
安装内轨至机箱
将内轨上的葫芦孔与机箱侧壁T形钉相配合,并将内轨向前推,直到内轨上的弹簧锁片锁住机箱侧壁其中的一颗T形钉时,内滑轨安装完成。
安装外柜至机柜
快速安装支架组件
如下图,根据机柜前后立柱距离,通过滑动后支架来调节(下图1或2向)外导轨至合适长度,并将前后支架的卡位螺钉卡入机柜前后立柱的对应孔里。
图 2‑21 安装外导轨到机柜立柱上
【注意】
a) 外导轨可拉伸范围为660~900mm,请用户在安装前确认机柜的可安装尺寸。
此外轨适用于立柱方孔为8.8x8.8~9.5x9.5(mm)的机柜,并且在同一立柱上固定导轨所用的三方孔彼此间距为15.9mm。
b) 机柜立柱孔须符合下图所示标准。
图 2‑22 立柱孔位图
c) 左、右外导轨须固定到机柜左、右立柱的同一刻度上。
机箱上架
机箱进入外轨组件
将安装好内导轨和机箱把手的机器沿着外轨前端A向卡入,并沿B向往里推,直至锁片C卡住。【注意】内导轨卡入外轨并推入时,须先将内导轨卡入到滚珠轨中去
锁定支架组件
用4颗#8-32X1/32螺钉分别固定左右外导轨前后支架与机柜前后立柱(如下图),并将外轨内测的滚珠轨沿1向推至最前端,直至无法推动为止。
图 2‑23 导轨安装&机箱上架
推入过程解锁
当内导轨锁扣卡住时,同时向内按压两侧内导轨锁扣解锁,并沿B方向将机箱向里推,直到滑轨关闭位置锁片C卡住,机箱不能拉出为止。
滑轨解锁
用食指向里沿B向拨动滑轨锁片A,内轨与外轨解锁,即可将机箱向外拉出。
其它解锁步骤与滑轨安装步骤逆序。
托轨安装
将托轨固定在机柜中,并用固定螺钉锁住;
将机器平稳抬入到托轨上,并将机器推入到位;
将机器通过螺柱固定并锁住。
图 2‑24 托轨安装
主板上Clear RTC Jumper 为J72(丝印):1-2 :Normal(Default) 2-3 :Clear BIOS CMOS Register;清除CMOS时跳线设置为2-3,等待5~8秒后回复默认位置。
【注意】在设置J72跳线清除CMOS前,务必将系统关闭并拔掉AC电源线及板载电池。
BIOS设置不当可能会引起硬件资源的冲突或者降低系统的运行性能,本节中对BIOS设置程序进行了介绍,您可以通过该程序对BIOS的基本配置进行设置,一般建议您使用系统出厂时的默认值。
在改变服务器BIOS设置前请记录下初始设置,以便可以根据记录恢复到初始设置。
注:
公司保留不事先通知而更改系统BIOS版本的权利;
本手册中所涉及的BIOS设置方法基于拟制本手册时所使用的BIOS版本,所以可能会造成实际所看到的界面同本手册中的图示有差异的情况。
表格内加*标识的均为高级选项,需执行Ctrl+F11操作后才能显示,设置选项。
加电启动服务器,等待屏幕显示如下图案时(如图1所示),此时按<Del>键,系统将会进入BIOS设置程序,在BIOS设置程序中您可以通过箭头方向键选择子项,按回车键进入子菜单。
图 3‑1 BIOS启动界面
表 3‑1 控制键说明
按键 |
功能 |
<F1> |
帮助 |
<Esc> |
退出或是从子菜单返回主菜单 |
<←>或<→> |
选择菜单 |
<↑>或<↓> |
移动光标到上或下 |
<Home>或<End> |
移动光标到屏幕顶部或是底部 |
<PgUp>或<PgDn> |
移动光标到上一页或是下一页 |
<+>或<-> |
选择当前项的前一个或后一个数值、设置 |
<F2> |
撤销到上次操作 |
<F3> |
设置缺省值 |
<F4> |
保存并退出 |
<Enter> |
执行命令或选择子菜单 |
Main菜单是您进入BIOS设置程序后看到的第一个界面,用于显示及更改系统的基本信息。右边的窗口显示了按键说明,在其上方是一段文字信息,当左边窗口中的某一项被选中后,该项会被高亮显示,同时将在右边的窗口中显示该选项的说明文字。
图 3‑2 BIOS启动界面
表 3‑2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Core Version |
核心代码版本 |
BIOS Version |
BIOS版本 |
Build Date and Time |
BIOS的编译日期和时间 |
Access Level |
当前登录用户权限,分为管理员和用户两级 |
Hygon PI Version |
Hygon PI版本 |
Total Memory |
可用内存总容量 |
Memory Current Speed |
内存当前运行频率 |
Memory Maximum Speed |
内存最大运行频率 |
BMC Firmware Version |
BMC固件版本 |
IPV4 Share LAN IP Address |
IPV4共享网络 IP地址 |
IPV4 Dedicated LAN IP Address |
IPV4专用网络 IP地址 |
IPV6 Share LAN IP Address |
IPV6共享网络 IP地址 |
IPV6 Dedicated LAN IP Address |
IPV6专用网络 IP地址 |
VGA Memory Size |
当前VGA内存的容量 |
Processor Name |
处理器名称 |
Processor Base Frequency |
处理器基础频率 |
Core/Thread Number |
核数线程数 |
System Language |
设置BIOS选项语言类型,目前支持中文、英语两种语言 |
System Date |
设置系统日期 |
System Time |
设置系统时间 |
注:BIOS版本仅作参考,最新版本请以下发为准。
Advanced菜单允许用户修改系统CPU和其他设备的设置。
【注意】小心修改此菜单设置,错误的修改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图3‑2 Advanced配置界面
表 3‑3 Advanced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VGA Select |
在板载或外接VGA之间进行选择 |
RTC Wakeup |
系统唤醒设置 |
System Configuration |
显示系统配置信息 |
PCIe UEFI Driver Policy |
PCIe UEFI驱动程序策略 |
Console Redirection Configuration |
控制台重定向配置 |
BMC Configuration |
BMC配置选项 |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 |
网络栈设置 |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 |
应用策略配置 |
Network Device List |
网络设备列表 |
AST2600 SIO Configuration |
BMC 串口配置 |
Driver Health Manager |
所有被管理的驱动健康管理器列表 |
Asmedia 106x RAID Mode Setting #0 |
板载M.2 RAID模式设置 |
PCI Configuration |
PCI配置 |
图 3‑3 VGA Select配置界面
表 3‑4 VGA Select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Onboard and External,External Frist |
在板载和外接VGA同时存在时,优先选择外接VGA设备 |
Onboard and External,Onboard Frist |
在板载和外接VGA同时存在时,优先选择板载VGA设备 |
Onboard or External,External Frist |
在板载或外接卡中优先选择外接显VGA设备 |
RTC Wakeup
图 3‑4 RTC Wakeup配置界面
表 3‑5 系统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接口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RTC Wakeup Control |
启用/禁用RTC唤醒功能,从S5中唤醒系统。选择绝对时间,系统会在指定的时间唤醒。选择相对时间,系统会在当前加指定时间之后被唤醒,以分钟为单位 |
System Configuration
图 3‑5 System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表 3‑6 CRB Board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Processor Information |
处理器信息 |
Memory Information |
内存信息 |
NVME Information |
NVME信息 |
SATA Information |
SATA信息 |
USB Configuration |
USB配置 |
Processor Information
图 3‑6 Processor Information配置界面
表 3‑7 Processor Inform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Processor Socket |
处理器槽位 |
Processor Family |
处理器类型 |
Processor Model |
处理器型号 |
Processor Stepping |
在同一处理器型号下的子编号信息 |
Processor Base Frequency |
处理器基本频率 |
Processor Max Frequency |
处理器最大频率 |
Microcode Patch Level |
微码版本 |
L1 Instruction Cache Size |
L1指令缓存大小 |
L1 Data Cache Size |
L1数据缓存大小 |
L2 Cache Size |
L2缓存大小 |
L3 Cache Size |
L3缓存大小 |
Core/Thread Number |
核心/线程数 |
Thermal Design Power |
热设计功耗 |
XHMI/HMI Frequency |
XHMI/HMI频率 |
Memory Information
图 3‑7 Memory Information
表 3‑8 Memory Inform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Memory Configuration |
内存配置信息 |
CPU 0 Memory Information |
查看CPU0的内存信息 |
CPU 1 Memory Information |
查看CPU1的内存信息 |
CPU 2 Memory Information |
查看CPU2的内存信息 |
CPU 3 Memory Information |
查看CPU3的内存信息 |
Memory Speed* |
此选项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内存速度,默认值是自动 |
NVME Information
图 3‑8 NVME Information配置界面
表 3‑9 NVMe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Seg:Bus:Dev:Func |
地址:总线:设备:功能 |
Model Number |
型号 |
Serial Number |
序列号 |
Firmware |
固件版本 |
Total size |
可用内存总容量 |
SMART Feature |
智能功能 |
SMART Status |
智能状态 |
Temperature |
温度 |
SATA Configuration
图 3‑9 SATA Information配置界面
表 3‑10 SATA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SMART Self Test |
智能自检 |
Volatile Write Cache |
SATA 设备上的易失性写缓存 |
SATA HotPlug Mode Select |
SATA 热插拔模式选择 |
PCIe UEFI Driver Policy
图 3‑10 PCIe UEFI Driver Policy配置界面
表 3‑11 PCIe UEFI Driver Policy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Network* |
启用/禁用控制网卡类OpROM |
Storage* |
启用/禁用存储类OpROM |
Other PCI devices* |
启用/禁用其他PCI设备的OpROM |
ASMedia ASM1061R |
开启/禁用ASMedia ASM1061R设备 |
Console Redirection Configuration
图 3‑11 Console Redirection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表 3‑12 Console Redirection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说明 |
Set Console Output Mode |
设置控制台输出模式 |
Console Redirection |
启用/禁用控制台重定向 |
Console Redirection Settings |
控制台重定向设置 |
(COM0) Console Redirection Settings
图 3‑12 (COM0) Console Redirection Settings配置界面
表 3‑13 (COM0) Console Redirection Settings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Terminal Type |
终端类型 |
Bits per second |
传输速度(比特每秒) |
Data Bits |
数据位 |
Parity |
设置是否具有奇偶性 |
Stop Bits |
停止位 |
Flow Control |
设置是否需要流量控制 |
BMC Configuration
图 3‑13 BMC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表 3‑14 BMC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BMC Self Test Status |
BMC自检状态 |
BMC Firmware Revision |
BMC版 本 |
BMC Build Date and Time |
创建日期 |
IPMI Version |
所支持的IPMI标准版本 |
BMC Support |
启用/禁用BMC功能 |
Time Zone(UTC Offset) |
时区(UTC偏移) |
Current Time Zone |
当前时区 |
BMC Time Sync Mode |
BMC Time同步机制 |
Restore on AC Power Loss |
AC掉点后再次上电的测率 |
CPLD Reset BMC |
CPLD重置 |
Fan Profile |
风扇控制 |
BMC Warm Reset |
BMC 热 重 启 |
BMC Restore Defaults |
BMC还原默认值 |
View FRU Information |
查看FRU信息 |
BMC Network Configuration |
BMC网络相关设置 |
BMC User Settings |
BMC用户相关设置,可增加、删除、修改BMC用户信息 |
Hardware Monitor |
硬件监控,包括温度风扇等信息 |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
图 3‑14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表 3‑15 Network Stack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Network Stack |
启用/禁用UEFI网络栈 |
Ipv4 PXE Support |
启用/禁用IPv4 PXE启动支持 |
Ipv6 PXE Support |
启用/禁用IPv6 PXE启动支持 |
Ip6 Configuration Policy |
设置IPv6配置策略 |
PXE Boot Wait Time |
PXE启动等待时间(启动前的等待时间可以使用ESC键中止) |
PXE Retry Count |
PXE 重新尝试连接网络媒体的次数 |
Media detect count |
在检查不到网络时,最多重试次数 |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
图 3‑15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配置界面
表 3‑16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Application Profile Configuration |
一键调优功能,默认Manual Mode ;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模式。 |
Network Device List
图 3‑16 Network Device List 配置界面
表 3‑17 Network Device List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MAC地址1 |
网卡MAC定义的网卡 |
MAC地址2 |
网卡MAC定义的网卡 |
Press ESC to exit |
按ESC退出 |
AST2600 SIO Configuration
图 3‑17 AST2600 SIO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Driver Health Manager
图 3‑18 Driver Health Manager 配置界面
Asmedia 106x RAID Mode Setting #0
图 3‑19 Driver Health Manager 配置界面
PCI Configuration
图 3‑20 PCI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表 3‑18 PCI Configuration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Above 4GB |
4G以上内存地址空间访问开关,支持64位PCI设备4G以上地址空间的译码 |
ASPM |
PCIe链路活动状态电源管理配置 |
Global SR-IOV Support |
启用/禁用全局SR-IOV功能 |
图 3‑21 Chipset 配置界面
表 3‑19 Chipset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Error Management |
错误管理 |
PSP Firmware Versions |
PSP(平台安全处理器)版本信息 |
Core Common Options |
Core通用选项 |
DF Common Options |
Data Fabric选项 |
UMC Common Options |
内存控制器选项 |
NBIO Common Options |
NBIO选项 |
RAS Common Options |
RAS选项 |
Validation Common Options |
Validation选项 |
PSP 版本信息
图 3‑22 PSP 版本信息配置界面
CORE Common Options
图 3‑23 CORE Common Options 配置界面
表3‑20 CORE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Core Performance Boost |
内核超频设置 |
Global C-state Control |
全局C-State控制 |
SMT Mode |
超线程模式 |
RDSEED and RDRAND Control |
RD SEED和RDRAND控制 |
SMEE Control |
S MEE控制 |
MMIO Limit Bit Set |
内存映射IO(MMIO)限制位设置 |
SVM Control |
S V M 控 制 |
Local APIC Mode |
本地APIC启用或禁用模式 |
Core Watchdog Control |
处理器核心看门狗控制 |
Prefetcher settings |
Prefetcher设置 |
Fix P-State |
CPU功率状态 |
DF Common Options
图 3‑24 DF Common Options配置界面
表3‑21 CORE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Memory interleaving |
内存交叉 |
DF C-state Control |
DF C-state控制 |
UMC Common Options
图 3‑25 UMC Common Options配置界面
表3‑22 UMC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DDR5 Common Options |
DDR5通用选项 |
DDR5 Common Options
图 3‑26 DDR5 Common Options 配置界面
表3‑23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DRAM Timing Configuration |
DRAM定时配置 |
DRAM Timing Configuration
图 3‑27 DRAM Timing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NBIO Common Options
图 3‑28 NBIO Common Options配置界面
表3‑24 NBIO Common Options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IOMMU |
IO内存管理单元 |
cTDP Control |
cTDP控制 |
PCIE Hotplug support |
PCIE热插拔启用或禁用 |
RAS Common Options
图 3‑29 RAS Common Options 配置界面
表3‑25 RAS Common Options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DDR Common RAS |
DDR常用RAS |
DDR Common RAS
图 3‑30 DDR5 Common RAS 配置界面
Validation Common Options
图 3‑31 Validation Common Options配置界面
表3‑26 Validation Common Options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Force Voltage And Frequence |
强制电压和频率 |
Dram Data Parity Control |
Dram数据奇偶校验控制 |
Hygon HBL Control |
Hygon HBL控制 |
Hygon PSPLOG CATEGORY |
Hygon PSP日志记录 |
Hygon PSPLOG LEVEL |
Hygon PSP日志级别 |
TPCM Control |
TPCM控制 |
Force Voltage And Frequence
图 3‑32 Force Voltage And Frequence 配置界面
表3‑27 Force Voltage And Frequence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Bypass DLDO |
绕过DLDO稳压器 |
Force VDDCR Cpu Vid Enable |
启用或禁用对CPU核心电压的手动控制 |
VDDCR Cpu voltage Margin |
VDDCR Cpu电压裕度 |
图 3‑33 Security 配置界面
表 3‑28 Security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Administrator Password |
管理员密码 |
User Password |
用户密码 |
Password Repeats |
密码重复次数 |
Password Mode |
密码模式 |
Password Unlock Time |
密码锁定时间 |
Screen Lock Time |
屏幕锁定时间 |
Flashing Roll-back Protect |
固件回滚保护 |
BIOS Nvlock |
BIOS非易失性锁 |
Secure Flash |
安全闪存 |
Runtime BIOS Write Protect |
运行时BIOS写保护 |
Trusted Computing |
可信计算 |
HDD Security Configuration |
HDD安全配置参数 |
Secure Boot Configuration |
安全启动配置参数 |
Trusted Computing
图 3‑34 Trusted Computing 配置界面
表3‑29 Trusted Computing 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Security Device Support |
安全设备支持,禁用/启用 |
HDD Security Configuration
图 3‑35 HDD Security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Secure Boot Configuration
图 3‑36 Secure Boot Configuration 配置界面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Current Secure Boot State |
当前安全启动状态 |
Attempt Secure Boot |
尝试安全启动 |
Secure Boot Mode |
安全启动模式 |
图 3‑37 Boot配置界面
表 3‑30 Boot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Setup Prompt Timeout |
提示信息时长。显示BIOS快捷键信息的时长,以秒为单位(0-65535) |
Boot Device Sort Type |
引导设备组排序类型 |
Boot Option #N |
启动选项 #N |
EFI Internal Shell |
UEFI 内部Shell启动控制接口 |
USB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USB BBS属性,配置USB设备启动顺序 |
HardDis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硬盘BBS属性,配置硬盘设备启动顺序 |
Hotkey Prompt Timeout |
热键超时提示 |
Bootup Numlock State |
键盘数字键状态 |
Quiet Boot |
静默启动 |
Boot Device Sort Type |
引导设备排序类型 |
Boot Option #1 |
启动选项1 |
Boot Option #2 |
启动选项2 |
Boot Option #3 |
启动选项3 |
Boot Option #4 |
启动选项4 |
Boot Option #5 |
启动选项5 |
EFI Internal Shell Boot |
EFI内部Shell启动 |
NVME SSD as Boot Device |
NVME SSD作为启动设备 |
USB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USB启动设备BBS优先级 |
HardDis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硬盘启动设备BBS优先级 |
Networ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网络启动设备BBS优先级 |
ODD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ODD启动设备BBS优先级 |
Other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
其它启动设备BBS优先级 |
Add Boot Option |
增加启动选项 |
Delete Boot Option |
删除启动选项 |
HardDis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图 3‑38 HardDis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配置界面
Networ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图 3‑39 Network Boot Devices BBS Priorities 配置界面
Add Boot Option
图 3‑40 Add Boot Option 配置界面
Delete Boot Option
图 3‑41 Delete BootOption 配置界面
图 3‑42 Save&Exit配置界面
表 3‑31 Save&Exit界面参数说明
界面参数 |
功能说明 |
Save Changes and Exit |
保存设置并退出 |
Discard Changes and Exit |
忽略更改并退出 |
Save Changes and Reset |
保存设置并重启 |
Discard Changes and Reset |
忽略更改并重启 |
Save Changes and ShutDown |
保存设置并关机 |
Discard Changes and ShutDown |
忽略更改并关机 |
Save Changes |
保存设置 |
Discard Changes |
忽略更改 |
Restore Defaults |
还原默认值 |
Save As User Defaults |
保存为用户默认值 |
Restore User Defaults |
还原用户默认值 |
Restore Internal BootOptions |
还原内部启动选项 |
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进入服务器系统管理平台。用户名和密码信息框中均输入admin,单击“登录”,即可进入主界面。
图 3‑43 BMC登陆界面
屏幕左侧为管理平台导航栏,右侧为系统摘要:
图 3‑44 BMC主界面
表 3‑32 主界面说明
选项 |
说明 |
系统摘要 |
信息概览,给出了设备和远程服务器的所有状态信息及常用功能接口; |
系统信息 |
可以对系统硬件信息进行查看与监控,包括资产信息、FRU信息、RAID信息、传感器信息、硬件信息及监控; |
远程控制 |
远程控制,这部分允许用户在服务器上进行远程操作,包括启动远程控制台、服务器电源控制,散热策略以及BIOS配置等; |
BMC设置 |
可对机器的各个方面的进行配置,如时间日期、网络、SNMP、SMTP、防火墙、用户管理等; |
日志 |
可以对日志信息进行筛选、查看、导出及清空等; |
故障诊断 |
故障诊断可重启BMC,抓取自检代码及保存故障截屏等; |
系统维护 |
可对机器进行固件升级,恢复出厂设置,保留部分设置等操作; |
注销 |
注销并登出BMC管理界面; |
系统信息包含资产信息、FRU信息、硬件监控、系统位置、传感器信息、历史记录、存储系统、系统资源8个部分。
图 3‑45 系统信息
系统信息-资产信息
资产信息下可查看服务器的设备信息 。
如下图所示,可分别显示CPU、内存、硬盘、背板、电源、PCIe卡、网卡及GPU卡的相关信息。
图 3‑46 系统信息-资产信息
系统信息-FRU信息
显示FRU中的机箱、主板及产品信息,其中包括主板型号、主板序列号、产品名称、产品制造商、产品型号及产品序列号等信息。
图 3‑47 资产信息-FRU信息
系统信息-硬件监控
硬件监控可对产品的 CPU、内存、硬盘、风扇及电源部件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点击查看所有告警可
显示所有实时的硬件告警信息。
图3‑48 硬件监控
系统信息-系统位置
可以标记服务器在机柜内的安装位置等信息。
图 3‑49 资产信息-系统位置
系统信息-传感器信息
此项能够显示各传感器的名称及实时的状态和数值等信息,还可以自行选择要显示的传感器类型,
包括离散传感器、一般传感器以及禁用传感器三类。
图3‑50 离散传感器
图3‑51 一般传感器
图3‑52 禁用传感器
系统信息-历史记录
图3‑53 系统信息-历史记录
系统信息-存储系统
此项包括控制器信息、物理磁盘内容。
图3‑54 系统信息-存储系统
系统信息-系统资源
此项可查看服务器的OS、网卡和磁盘分区的信息。
图3‑55 系统信息-系统资源
此项包含控制台重定向、服务器定位、电源与能耗、BIOS设置、系统启动项、散热策略和SOL控
制6项内容。
图3‑56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控制台重定向
控制台提供JAVA、H5两种KVM格式结合独占模式或共享模式进行启动,并需要输入登录用户密码,默认为Password@_,当开启独占模式时,其他用户无法再启动KVM。
【注意】JAVA KVM 需要安装相关控件并在JAVA设置中添加BMC IP到白名单。
图3‑57 远程控制-控制台重定向
图3‑58 JAVA KVM
图3‑59 H5 KVM
远程控制-服务器定位
在该界面中依次可以选择将ID灯熄灭、将ID灯点亮、将ID灯闪烁一定时间后熄灭。其中第三项可以自行设置闪烁时长(1-255秒),选择好后点击“执行”按钮即可执行操作。
图3‑60 服务器定位
远程控制-电源与能耗
在该选项中可以对服务器的电源控制、供电设置、功耗封顶、锁定面板电源按钮及电源自动检测策略进行设置。
开关机控制功能说明如下:
图3‑61 开关机控制
表 3‑33 开关机控制说明
电源控制项 |
说明 |
|
关机 |
系统首先关闭所有运行中的程序,然后关闭服务器; |
|
开机 |
开启服务器; |
|
强制关机 |
立刻关闭服务器; |
|
强制重启 |
在不关闭电源的情况下重启系统 (热重启) 。 |
|
强制关机再开机 |
关闭服务器,然后重启系统 (冷重启) 。 |
|
供电设置可设置为“负载均衡”或“主备供电”两种模式,“主备供电”模式下主用电源不可与备
用电源同时勾选。
图3‑62 供电设置
图3‑63 功耗封顶设置
系统上电开机策略设置中,选择适当选项后,点击“保存”实现操作;下次上电后默认执行此策略。
图3‑64 上电开机策略
可以锁定/解锁电源按钮,锁定后,机器上的电源按钮将不再有效。
图3‑65 锁定面板电源按钮
可以设置电源自动检测周期,开启/关闭电源自动检测策略。
图3‑66 电源自动检测策略
远程控制-BIOS设置
此项可通过BMC Web对BIOS选项中的值进行修改,可修改的选项如下图所示;支持导入导出BIOS设置,导出功能会下载BIOS配置压缩文件,包含BIOS注册文件和BIOS当前选项文件,导入功能
上传BIOS当前选项文件。
【注意】导入导出 BIOS 设置需要在系统 POST 完成之后才可以操作。
图3‑67 远程控制-BIOS设置-CPU选项
图3‑68 远程控制-BIOS设置-IO选项
图3‑69 远程控制-BIOS设置-管理选项
图3‑70 远程控制-BIOS设置-启动选项
图3‑71 远程控制-BIOS设置-导入导出
远程控制-系统启动项
此项用于展示并配置系统启动顺序。
在该界面可设置机器下次重启时的第一启动项,设置后不会更改BIOS中的启动项顺序设置。
图3‑72 系统启动项
远程控制-散热策略
在该界面,可以将风扇策略设置平衡模式、性能模式、静音模式和手动模式四种。
图3‑73 散热策略
远程控制-SOL控制
此选项可通过串行局域网(SOL)控制台将服务器串行端口的输出重定向到工作站上的浏览器窗口。
图3‑74 远程控制-SOL控制
BMC设置中包括时间和日期、外部用户服务、告警设置、媒体重定向、网络设置、服务、用户/用户组以及安全设置8项内容。
BMC设置-日期&时间
在该界面下,包括“从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自动获取”及“手动设置日期和时间”两种模式;其中“从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自动获取”可设置为手动或DHCP自动,当选择手动设置时,可对主、次服务器进行设定,NTP 同步周期为32-65535(秒)。
图3‑75 BMC设置-日期&时间
BMC设置-外部用户服务
在该界面中可以对LDAP/E-directory、Active Directory、RADIUS等值进行设置。
图3‑76 LDAP/E-directory设置
表 3‑34 LDAP设置说明
信息项 |
说明 |
启用LDAP/E-Directory 认证 |
勾选复选框以启用LDAP/E-Directory功能。注意:当 SSL 启用时,需配置端口。 |
加密类型 |
选择需要的加密类型,不加密,SSL或StartTLS。 |
常见名称类型 |
IP地址 |
服务器地址 |
LDAP/E-Directory服务器IP地址,地址支持以下格式: • IPv4 地址格式; • IPv6 地址格式。 NOTE: 当使用 StartTLS 与 FQDN 时,需配置 FQDN 地址。 |
端口 |
指定 LDAP/E-Directory 端口。 • 默认端口号是 389; • 对于 SSL 连线,默认的端口号为 636; • 端口号的范围由 1 ~ 65535。 |
Bind DN |
Bind DN 是用在 Bind 操作,让服务器对客户端进行身份验证。 • - Bind DN 是由 4 - 64 个字母数字所组成的字串; • 开头必需要是字母; • 允许使用特殊字符如点(.),逗号(,)、连字符(-)、下划线(_)、等号(=);例如: cn=manager,ou=login, dc=domain,dc=com。 |
密码 |
密码是用在 Bind 操作,让客户端对服务器进行身份验证。 • 密码的长度至少要有 1 个字符; • 不允许空白。 NOTE: 密码长度不允许超过 48 个字符。 |
Search Base |
用搜索库告知 LDAP/E-Directory 服务器需要搜索外部目录的一个部分。搜索库可能等同于组织或外部目录群组。 • 搜索库是由 4 ~ 64 个字母数字所组成的字串; • 开头必需要是字母; • 可以使用特殊字符,例如点(.)、逗号(,)、连字符(-)、下划线(_)、等号(=)。 例如: ou=login,dc=domain,dc=com。 |
用户登录属性 |
用户登录属性告知 LDAP/E-Directory 服务器要用那种属性来识别用户。 只支持 cn 或 uid。 |
BMC设置-外部用户服务-Active Directory设置
图3‑77 Active Directory设置
表 3‑35 Active Directory设置说明
信息项 |
说明 |
启用Active directory 认证 |
勾选复选框来启用 Active directory 认证。 |
秘密使用者名称 |
指定 Active Directory 服务器的用户名。 • 用户名是由长度 1 到 64 的字母或数字所组成的字符; • 开头必需为字母字符; • 字母区分大小写; • 不允许特殊符号,如:逗号、句号、冒号、分号、斜线、反斜线、中括号、括号、pipe、等号、加号、星号、问号、“&”符号、双引号、空格。 NOTE: 如果不需要用户名及密码,请保持空白即可。 |
密码 |
指定 Active Directory 服务器的密码。 • 密码的长度至少需要6个字符; • 不允许空格。 NOTE: 此栏位不允许超过127个字符。 |
用户域名 |
指定一个域名给用户。例如:MyDomain.com。 |
网域控制器服务器地址1 网域控制器服务器地址2 网域控制器服务器地址3 |
输入 Active Directory 服务器的 IP 地址。至少要输入一个 网域控制器服务器地址。网域控制器服务器地址支持以下格式: •- IPv4 地址的格式; •- IPv6 地址的格式。 |
BMC设置-外部用户服务-RADIUS设置
图3‑78 RADIUS设置
表 3‑36 RADIUS设置说明
添加项信息 |
说明 |
启用RADIUS认证 |
勾选复选框以启用RADIUS认证功能。 |
服务器地址 |
指定 RADIUS 服务器地址。服务器地址支持下列格式: • IP 地址 (IPv4 和 IPv6 格式); • FQDN (完全限定域名) 格式。 |
端口 |
指定 RADIUS 端口。 • 默认端口号是 1812; • 端口范围在 1 到 65535 ; 注意: 端口80用来阻挡TCP/UDP协议。 |
密匙 |
指定 RADIUS 服务器密钥(密码) • 密码至少需要 4 个字符长度; • 不允许使用空格。 NOTE: 不允许超过 32 个字符。 |
BMC设置-告警设置
在该界面中可以对SNMP Tap、SMTP、Syslog等值进行设置。
图3‑79 BMC设置-告警设置
BMC设置-媒体重定向设置
此项可启用/禁用本地媒体支持和远程媒体支持。包括功能设置、本地媒体和远程媒体设置。
【注意】当远程媒体启用时,至少需要挂载一个远程媒体。
图3‑80 BMC设置-媒体重定向设置
选择远程媒体支持后会出现两种远程媒体类型:CD/DVD、硬盘设置;当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将会显示其对应的配置。
图3‑81 媒体重定向
挂载CD/DVD
图3‑82 媒体重定向
挂载硬盘
图3‑83 媒体重定向
表 3‑37 挂载设置说明
挂载设置 |
说明 |
CD/DVD镜像的服务器地址 |
输入远程镜像服务器的IP或Host名称,远程媒体镜像服务器地址将会被保存。 |
服务器中的路径 |
远程媒体镜像来源路径。 |
共享类型为CD/DVD |
远程媒体共享类型可以为 NFS 或 Samba(CIFS)。 |
网域名称 用户 密码 |
如果共享类型为 Samba(CIFS), 则需要输入用户凭证来通过服务器认证。 NOTE: 网域名称为可选填栏位。 |
BMC设置-网络设置
在在该项中可以对网络接口设置、主机名称及LLDP配置进行相关设置。
BMC设置-网络设置-网络接口设置
在该界面下,可分别对专用管理网口和共享管理网口进行设置,设置内容包括IPv4设置、IPv6设置、DNS配置及虚拟局域网设置。
图3‑84 网络接口设置
表 3‑38 网络接口设置说明
网络接口设置 |
说明 |
启用 LAN |
选中此选项可启用 LAN 对所选接口的支持。 |
LAN 界面 |
选择要配置的 LAN 接口。 |
MAC 地址 |
此处显示所选接口的 MAC 地址(只读)。 |
启用 IPv4 |
选中此选项可以为选定的接口上启用 IPv4 支持。 |
启用 IPv4 DHCP |
点击选项来启用所选界面的 IPv4 DHCP 支持。 自动获取一组 IP 地址。 |
IPv4 地址 IPv4 子网掩码 IPv4 默认网关 |
如果禁用 DHCP, 需指定一组静态 IPv4 配置给所选的界面。 |
启用 IPv6 |
点击选项来启用所选界面的 IPv6 支持。 |
启用 IPv6 DHCP |
点击选项来启用所选界面的 IPv6 DHCP 支持。 自动获取一组 IP 地址。 |
IPv6 索引 IPv6 地址 子网掩码前缀长度 |
如果禁用 DHCP, 需指定一组静态 IPv6 配置给所选的界面。 |
DNS配置-注册BMC |
点击选选项,启用注册BMC功能 |
注册方法 |
选择注册BMC。 注册方法: •名字服务器 - 使用名字服务器应用程序向 DNS 服务器来注册; •DHCP 客户端 FQDN - 使用 DHCP 选项 81 来向 DNS 服务器注册; •主机名称 - 使用 DHCP 选项 12 来向 DNS 服务器注册。 |
DNS配置-网域设置 |
选择是否网域设置的方法:手动或自动模式。 |
DNS配置-域名 |
指定域名信息 |
IP优先权 |
如果 IP 优先权为 IPv4,将会使用到两个 IPv4 和一个 IPv6 DNS 服务器。 如果 IP 优先权是 IPv6 则会使用一个 IPv4 和两个 IPv6 DNS 服务器 |
启用 VLAN |
点击选项来启用所选界面的 VLAN 支持。 |
VLAN ID |
指定 VLAN 配置 ID,数值范围为 2~4094。 注意: VLAN ID 更改后必须要进行重启。 |
VLAN 优先权 |
指定 VLAN 优先权配置,数值范围为 0~7。 注意: 7 为 VLAN 最高权限。 |
BMC 设置-网络设置-主机名称设置
图3‑85 主机名称设置
表 3‑39 主机名称设置说明
信息项 |
说明 |
主机名称模式 |
选择主机名称设置的模式:手动或自动模式 |
BMC设置-网络设置-LLDP配置
表 3‑40 启用LLDP
信息项 |
说明 |
启用LLDP |
选择是否启用LLDP功能 |
图3‑86 LLDP配置
BMC设置-服务
该界面陈列了运行在BMC上的服务,并显示该项服务当前的状态以及其他基础信息。
注:只有管理员权限能够更改服务的状态。
图3‑87 服务设置
BMC设置-用户/用户组
此项可添加/删除用户/用户组账户或对已有账户进行编辑。
图3‑88 BMC设置-用户/用户组
图3‑89 用户管理配置
表 3‑41 用户管理设置说明
用户管理配置 |
说明 |
|
用户名 |
用户名 |
|
密码大小 |
密码长度,有16位和20位可选。 |
|
启用密码复杂程度 |
勾选该选项为启用密码复杂度,启用复杂度后的密码应同时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及特殊符号。 |
|
密码 |
输入至少8个字符的密码。 |
|
确认密码 |
确认密码,需与前者保持完全一致。 |
|
启用密码有效期 |
选中此项后,开启验证用户密码有效期的功能。 |
|
启用用户访问 |
勾选表示允许用户访问。 |
|
所属分组 |
通过选择所属分组,用户会拥有不同的权限,依次为管理员、操作人员、用户、OEM所有者和无权限。 选项:[Administrator]/[Operator]/[User]/[OEM]/[None] |
|
网络权限 KVM访问 VMedia 访问 SNMP访问 |
选择用户通过网络接口访问BMC的权限。 此权限根据用户所述分组来控制。 |
|
SNMP访问级别 |
设置SNMP读写权限,选项:只读/读写。 |
|
SNMP认证协议 |
选择一种身份认证协议以供 SNMP 设置使用,选项:[SHA]/[MD5]。 注意: 如果更改身份认证协议,则密码栏位强制必填。。 |
|
SNMP隐私协议 |
设置加密协议,选项:[DES]/[AES]。 |
|
电子邮件格式 |
设置用户邮件格式,选项:[AMI-格式]/[FixedSubject-格式]。 |
|
电子邮件ID |
设置用户邮箱地址。 |
|
现有的SSH密钥 |
显示已上传的 SSH密匙信息 (read only)。 |
|
上传SSH密钥 |
新的SSH密钥,单击“浏览”进行选择。 |
|
表 3‑42 添加用户组说明
用户组管理 |
说明 |
设置用户组名称 |
不能为空 |
角色权限 |
选择用户组权限,选项:[Administrator]/[Operator]/[User]/[OEM]/[None] |
访问权限 |
设置该用户组的访问权限。 |
BMC设置-安全设置
该项可对登陆控制、SNMP V1/V2 设置、SSL 设置、用户密码锁定设置、找回密码 SMTP 设置及二次认证进行相关操作。
BMC设置-安全设置-登录控制
图3‑90 登陆控制
BMC 设置-安全设置-SNMP V1/V2 设置
SNMP v1/v2服务,请输入团体名称;
【注意】用户密码长度不能少于8位,SNMP V1/V2 读写、只读团体名不能相同。
图3‑91 SNMP V1/V2设置
BMC 设置-安全设置-SSL 设置
此栏下可进行SSL信息查看,包括基本信息(版本、序列号、算法、公共密钥)、发行信息、有效时间和发送地址。
图3‑92 查看SSL证书
生成SSL凭证
填写相应的信息,点击“保存”生成证书签名请求(CSR)。
图3‑93 生成证书签名请求(CSR)
上传SSL证书
如要上传新 SSL 凭证,可选择证书类型并浏览添加新凭证,点击“保存”执行操作。
图3‑94 添加新证书
BMC设置-安全设置-用户密码锁定设置
图3‑95 用户密码锁定设置
此界面可以设置用户密码锁定功能,输入错误密码超过阀值后,将会锁定用户登录功能一段时间。
表 3‑43 用户密码锁定设置说明
信息项 |
说明 |
密码检查 |
选择开启,包括密码最小长度、弱口令和密码复杂度的检查。 |
弱口令文件 |
选择文件上传。 |
密码最小长度 |
取值范围:8-20,开启密码检查功能后生效。 |
紧急用户登录 |
设置紧急用户登录。 |
禁用历史密码次数 |
取值范围:0-5 次,0 表示禁用历史密码次数无限制。 |
登录失败次数阈值 |
取值范围:0-5 次,0 表示用户登录失败次数无限制。 |
用户锁定时间(s) |
取值范围:60-300,0 表示用户锁定时间无限制。 |
BMC 设置-安全设置-找回密码 SMTP 设置
图3‑96 找回密码的SMTP设置功能
该项中包含日志查询和日志设置两项内容。
图3‑97 日志
日志查询
日志查询功能可对“事件日志”,“审计日志”进行筛选和查看;并且能够进行“下载”和“清除”操作。
图3‑98 日志查询界面
日志设置
该界面可设置事件日志策略,可选择线性存储策略或者循环存储策略。
图3‑99 日志设置
此项包含服务重启、开机自检代码、故障截屏、故障录像和一键日志收集5项内容。
图3‑100 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服务重启
选取相关选项并执行可对相应部分进行重启操作。
图3‑101 服务器重启设置
故障诊断-开机自检代码
图3‑102 开机自检代码
故障诊断-故障截屏
此界面下可选择故障截屏的三种模式,分别为自动截屏、手动截屏以及系统截屏。
自动截屏
1.
服务器开关机或者重启(通过IPMI指令或者Web方式),BMC将自动抓取系统重启或关机前的屏幕。
2. 支持崩溃屏幕抓取,BMC能够自动抓取系统崩溃后的屏幕(适用于Windows2012及以上版本,Linux系统需要开启Panic SEL功能)。
3. 左侧缩略图显示最近服务器重启或关机(包括系统崩溃)前的屏幕画面,图片下方显示的是图片截取时间。
4. 点击左侧缩略图将在右侧显示清晰的图片。
图3‑103 故障自动截屏设置
故障诊断-故障截屏-手动截屏
点击屏幕截图按钮可以截取服务器屏幕,截图会显示在下面区域,点击删除截图按钮可以删除截图。
图3‑104 故障手动截屏设置
故障诊断-故障截屏-系统崩溃
点击NMI按钮可以触发不可屏蔽中断,用于从操作系统生成诊断跟踪。
图3‑105 系统崩溃截屏设置
故障诊断-故障录像
1.可以记录系统关机的视频。
2.可以选择相应事件的视频时间,进行播放和下载。
3.使能开关机录像功能,若第一次开机,2 分钟之后支持关机录像。
4.建议使用浏览器或者 VLC 播放器播放视频文件。
图3‑106 故障诊断-故障录像
故障诊断-一键日志收集
点击下载按钮,调试信息将会自动下载。
图3‑107 故障诊断-一键日志收集
系统维护中包含备份/恢复配置和固件更新 2 项内容。
图3‑108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备份/恢复配置
图3‑109 备份/恢复配置
其中备份配置需要选取配置中需要备份的项目。你将会取得一个下载文档。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相同的配置恢复。
【注意】网路设置与内部IPMI相关,因此IPMI默认设置将会被挑选当你选择“网路和服务”去做备份。
图3‑110 系统维护-备份/恢复配置
系统维护-固件更新
该项可对 BMC、BIOS、CPLD、PSU 固件、背板固件更新选项进行更新操作。
【注意】固件更新时,无法进行其他操作,此时停止其他接口的调用,日期时间、UID 灯状态、服务器电源状态等实时更新的接口会暂停更新。
图3‑111 BMC固件更新
系统维护-固件更新-BMC固件更新
选取并上传BMC文件,点击“开始固件更新”;系统会上传并校验固件,再次点击更新,将会刷新BMC固件。
【注意】 默认所有BMC设置都将被新FW覆盖,若需要保存相关配置选项请点击“编辑保存配置”,并前往配置需要保存的选项。
系统维护-固件更新-BIOS 固件更新
选取并上传BIOS文件,点击“开始固件更新”;系统会上传并校验固件,再次点击更新,将会刷新BIOS固件。
【注意】刷新后的BIOS将会在AC掉电重启后生效。
图3‑112 BIOS固件更新
系统维护-固件更新-CPLD 固件更新
浏览并上传CPLD文件,点击“开始固件更新”系统会上传并校验固件,再次点击更新,将会刷新CPLD固件。
【注意】CPLD需要在关机状态下刷新,新版CPLD将会在AC掉电重启后生效。
图3‑113 CPLD固件更新
系统维护-固件更新-PSU 固件更新
通过PSU固件更新下的"选择文件"按钮选择需要上传的固件。等待页面正确加载PSU设备信息后,选择相应的设备号,再执行升级操作。
【注意】为了保证升级PSU固件升级操作安全,该操作限制在电源备份策略为主从模式,并且要升级的电源不是主设备的情况下才允许更新PSU固件。
图3‑114 PSU固件更新
系统维护-固件更新-背板固件更新
图3‑115背板固件更新
浏览并上传所需固件文件,点击“开始固件更新”;系统会上传并校验固件,再次点击更新,将会刷新背板固件。
【注意】只有部分背板支持固件更新,固件更新在执行“电源循环”或“断AC”操作后生效。
点击“注销”可以注销当前会话,返回登录界面。
图3‑116 注销对话框
KVM(Keyboard Video Mouse,键盘、视频和鼠标)技术无需目标服务器修改软件,可以在Windows的环境下,随时访问目标计算机。KVM提供真正的主板级别访问,并支持多平台服务器和串行设备。用户可以从KVM客户端管理软件轻松访问位于多个远程位置的服务器和设备。
前提条件:
将Chipset->PSP Firmware Versions->NBIO Common Options-> IOMMU 设置为Enabled。
(在Windows Server 2019 (1809) ,Windows10系统下不用再设置该选项,也可以正常安装。)
图 4‑1 BIOS setup界面
步骤1 登陆需要安装OS的服务器的BMC,依次点击远程控制>>控制台重定向>>KVM;
图 4‑2 BMC控制界面
图 4‑3 KVM选择界面
图 4‑4 KVM H5模式界面
步骤2 点击浏览文件,挂载需要安装的镜像Windows Sever 2022,点击启动媒体;
图 4‑5挂载界面
步骤3 启动服务器,当开机界面提示“Press F7 To Enter BBS POPUP”时,按“F7”键进入系统启动项选择界面;
图 4‑6开机界面
步骤4 选择挂载操作系统镜像的UEFI OpenBMC Virtual Media Device选项来引导启动;
图 4‑7启动项选择界面
步骤5 待镜像读取完毕后,出现Windows Server 2022安装界面,在此界面按照默认设置,点击Next继续;
图 4‑8 语言和其他首选项选择界面
步骤6 出现安装界面,点击现在安装;
图 4‑9 Windows Server 2022 安装选择界面
步骤7 选择需要安装的操作系统,这里我们选择带桌面的数据中心版,即第四个,点击下一页继续安装;
图 4‑10安装系统选择界面
注:若不选择“Desktop Experience”,则系统不支持图形界面。
步骤8 选择我接受Microsoft软件许可条款,点击下一页继续安装;
图 4‑11许可条款
步骤9 选择安装类型,点击仅安装Microsoft Server操作系统,进入下一步;
图 4‑12安装模式选择界面
步骤10 选择安装位置,选中想要安装系统的磁盘,点击下一页继续;
图 4‑13磁盘分区界面
步骤11 系统开始自动进行安装;
图 4‑14自动安装界面
步骤12 待安装完成后,移除操作系统镜像介质(DVD/USB/远程镜像等)并重启服务器;
图 4‑15安装重启界面
步骤13 重启进入系统后,设置Administrator密码并确认后,点击完成结束安装;
图 4‑16账号密码设置界面
【注意】Windows Server会额外创建一个分区,即系统保留分区,存放Windows启动文件。
至此,Windows Server 2022 操作系统安装完成;
图 4‑17登录界面
注:有些外插卡可能需要用户自己加载驱动。
步骤1至步骤3 与Windows相同的挂载方式;
步骤4重启服务器,当开机界面提示“Press F7 To Enter BBS POPUP”时,按“F7”键进入系统启动项选择界面;
图 4‑18开机界面
步骤5 选择挂载操作系统镜像的UEFI OpenBMC Virtual Media Device选项来引导启动;
图 4‑19启动项选择界面
步骤6 待镜像读取完毕后,在此界面选择“Install CentOS Linux 8”并按回车继续;
图 4‑20安装系统选择界面
步骤7 欢迎界面加载后选择安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按回车到下一界面;
图 4‑21语言选择界面
步骤8 下图显示安装CentOS需要设置项的概览。首先点击“Keyboard”布局,然后点击“Done”保存;
图 4‑22安装配置总览界面
图 4‑23键盘布局配置界面
步骤9 配置“Language Support”并点击“Done”保存;
图 4‑24语言选择界面
步骤10 点击“Time&Date”并在地图中选择设备所在地区,然后点击“Done”保存;
图 4‑25时间日期配置界面
步骤11 配置安装源“Installation Source”,选择默认配置即可(本指南使用本地安装);
步骤12 配置“Software Selection”,按应用需求选择相应安装包并点击“Done”保存;
图 4‑26安装包选择界面
步骤13 配置“Installation Destination”进行磁盘分区,然后点击“Done”保存;
图 4‑27安装路径配置界面
注:
选择自动分区时,会创建系统所需的基本分区并格式化为XFS文件系统;
选择手动分区时,自行创建分区(/boot、/swap 等分区)。
步骤14 配置“Kdump”服务,点击“Done”保存;
图 4‑28 Kdump服务配置界面
步骤15 配置“Network & Host Name”,点击“Done”保存(也可安装完成后再进入系统进行配置);
图 4‑29网络配置界面
步骤16 配置“Security Policy”,默认配置即可;
图 4‑30安全策略
步骤17 配置Root Password&User Creation(设置root账户密码及创建新的账户),此设置由安装人员按需自行配置;
图 4‑31 Root Password配置界面
图 4‑32 User Creation配置界面
步骤18 以上配置项配置完成后点击“Begin Installation”开始安装;
图 4‑33安装进程监控界面
步骤19 待安装完成后,移除KVM操作系统镜像介质并重启服务器;
图 4‑34安装完成
步骤20 系统启动界面如下,至此系统安装完成。
图 4‑35系统启动界面
USB和DVD安装系统类似,都需要将镜像刻录到到U盘或光盘上。这里以U盘安装操作系统为例,介绍安装方法。与KVM挂载安装相比,U盘或光盘安装速度更快,但是便捷程度相对于虚拟挂载镜像较低。
准备工作:CentOS镜像文件一份,U盘/DVD一个,装有ULtralSO软件的PC一台。
注:这里以U盘刻录CentOS 8.4为例,Windows和VMware安装方法类似;
步骤1 进入UltraISO,打开要安装的镜像;
图 4‑36 UltralSO界面
步骤2 点击启动,选择写入硬盘映像;
图 4‑37写入镜像
步骤3 点击格式化,开始格式化U盘;
图 4‑38格式化硬盘
步骤4 点击写入,将镜像写入U盘;
图 4‑39镜像写入过程
步骤5 U盘刻录完成,关闭UltralSO,将刻录好的U盘插到要装系统的服务器上;
图 4‑40写入成功
步骤6 开机按F7进入启动选项,选择USB为启动项;操作系统安装部分同4.1.2、4.1.3、4.1.4。
图 4‑41 启动项选择
PXE(preboot execute environment)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启动技术,工作于Client/Server的网络模式下,支持工作站通过网络从远端服务器下载镜像文件,并由此支持来自网络的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
PXE工作流程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步:
步骤1 网络IP地址的获取(通过DHCP服务器动态分配IP地址以获取网络链接);
步骤2 搜寻引导文件(由于网络DHCP报文中携带相关PXELINUX.0的文件相关的位置,因此客户端可以在tftp服务的目录(/var/lib/tftpboot)中找到pxelinux.0(此通过syslinux 提供)通过这个文件引导找到vmlinuz(加载内核文件) initrd.img(重载镜像文件);
步骤3 通过pxelinux.cfg/default 文件找到相关的镜像和自启动安装所需要的软件(此通过HTTP提供)。
PXE安装优点在于这种安装方式可以不受光驱,光盘以及一些外部设备的限制,还可以做到无人值守,极大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工作负荷。
步骤1 进入BIOS,选择Boot选项,选择网络为第一启动项(服务器默认PXE Enabled);
图 4‑42启动项设置
步骤2 按F4保存BIOS设置后重启服务器,系统会自动进入PXE装系统流程,如图所示为系统获得动态IP及MAC地址截图;
图 4‑43 DHCP分配IP
步骤3 等待系统引导完成后会进入OS选择界面,OS是否支持自动安装取决于PXE服务器下的OS镜像;
图 4‑44 OS选择界面
警告: 本产品为 A 级产品。在居住环境中,运行此设备可能会造成无线电干扰。本设备不适合在儿
童可能会出现的场所使用。
关于符合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声明
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名称及含量
服务器报废及回收管理,须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
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管理办法》等条例
及法规执行。
缩略语 |
解释说明 |
BIOS |
基本输入/ 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SYSTEM)的缩写。 |
BPS |
位/ 秒(BIT PER SECOND)的缩写。 |
CMOS |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的缩写。 |
CPU |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 |
DIMM |
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DUAL IN-LINEMEMORY MODULE)的缩写。 |
DMA |
直接存储器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的缩写。DMA通道可以使某些类型的数据绕过微处理器而直接在RAM与设备之间传送。 |
DRAM |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计算机的RAM 通常由DRAM 芯片组成。 |
ECC |
错误检查和纠正(ERROR CHECKINGAND CORRECTION)的缩写。 |
EMC |
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的缩写。 |
EMI |
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的缩写。 |
ESD |
静电释放(ELECTRO STATIC DISCHARGE)的缩写。 |
FAT |
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的缩写。 |
FTP |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 |
GB |
千兆字节(GIGABYTE)的缩写。一个GB等于1024MB 或1,073,741,824 个字节。 |
Hz |
赫兹(HERTZ)的缩写。 |
I/O |
输入/输出(INPUT/OUTPUT)的缩写。 |
IP |
网际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 |
IRQ |
中断请求(INTERRUPT REQUEST)的缩写。它是通过IRQ 线路发送至位处理器的一个信号,表示外围设备即将发送或接受数据。 |
KB |
千字节(KILOBYTE)的缩写,即1024个字节。 |
LAN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的缩写。 |
LCD |
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缩写。 |
LED |
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的缩写。一种可在电流通过时发光的电子设备。 |
LUN |
逻辑单元号(LOGICAL UNIT NUMBER)的缩写。 |
MB |
兆字节(MEGABYTE)的缩写。表示1,048,576 个字节。 |
MBR |
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的缩写。 |
MHz |
兆赫兹(MEGA HERT Z)的缩写。 |
MTBF |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 |
NIC |
网络接口控制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的缩写。 |
NTFS |
NT文件系统(NT FILE SYSTEM)的缩写。 |
PCI |
外围组件互联(PERIPHERAL COMPONENT NTERCONNECT)的缩写。 |
POST |
开机自检(POWER-ON SELF-TEST)的缩写。开机载入操作系统之前,POST将检测各种部件。 |
RAM |
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即通常所说的内存。 |
ROM |
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的缩写。 |
SDRAM |
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 |
SNMP |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的缩写。 |
TCP/IP |
传输控制协议/ 网际网络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 |
UPS |
不间断电源设备(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的缩写。 |
USB |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