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正日益显现。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的新华三集团,凭借着敏锐的技术前瞻洞察力,于2018年正式提出“AI for ALL”战略,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作为差异化技术全面融入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化需求的融合创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三人工智能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部)诞生,从软件、硬件、路由器等多个部门选调的数十名研发骨干,成为了研究院的第一批员工,并由此开始了在布满荆棘的人工智能研发道路上的跋涉与探索。
选择方向——在争论中清晰
作为公司新成立的部门,人工智能研究院面临着学习和选择突破口的难题。大家虽然都是多个部门的研发老员工,但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却算是“新手”,需要重新学习,寻找战略突破口。
人工智能研究院最初在龙冠办公。办公室里面有一个投影仪,只要有胶片学习和技术讨论,大家便对着投影开始热火朝天的讨论。“互联网的创新常常来自跨界”,意思是互联网的开发人员由于没有传统行业的思维约束,反而敢想敢干,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这句话当然也适用于我们这些从网络跨界到人工智能的开发人员。我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每个人都在探索不同的方向,期望自己负责的方向能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每个研究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是适合新华三的人工智能之路必定是和别人不同的。我们的每一次讨论,都让这条人工智能之路变得日渐清晰起来。
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们的普遍痛点是,“我已经对贝叶斯分析、马尔可夫链、梯度下降、激活函数滚瓜烂熟了,但是为什么还要学习集群管理,作业调度?”他们需要专注于算法的研究,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搭建集群环境,考虑并行运算、分布式存储、作业调度等问题,希望将这些繁琐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
人工智能专家们的痛点却为我们提供了突破灵感。经过反复论证,人工智能研究院选择将公共科学计算平台作为突破口,创建软硬件一体化的全方位人工智能交互开发模式,为我们自己和客户提供包括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训练和推理平台,为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发攻关——以集体心血浇灌
公共科学计算平台的开发团队来自北京和合肥两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两地的团队在北京龙冠和谐大厦集结,进行封闭开发。由14人组成的北京团队挤在一个20平米的办公室里,午休时,如果靠走道的同事躺在睡垫上休息,便会堵住“交通要道”,因而有人干脆把睡垫搬到交换机旁的过道上,伴着交换机的嗡嗡声入眠。合肥团队的15位同事则挤在一个会议室里办公,每个人的电脑并排或背靠在一起,一个人要出去,得先和旁边的同事说声“借过”。
环境虽然艰苦,但却增进了团队的友情,提高了合作效率。一个人只要探个头,就可以看到隔壁同事的电脑屏幕,直接进入讨论状态。如果有求助,挪挪身,便能帮对方输入键盘信息。每天上午9:30,开发组的同事会在白板前开一个“站立”晨会,没有桌椅,速战速决,开完会,也只要1分钟就能回到工位继续战斗。
产品开发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是所有的开发人员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开创性的事情,充满激情和干劲。随着公共科学计算平台的逐步成型,大家就像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树苗一天天长成了大树一样欣慰。
市场推广——将战斗进行到底
经过约1年时间的开发,公共科学计算平台成功问世。为了将这款产品尽快推向市场,开发团队再接再厉,继续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某能源行业研究院是公共科学计算平台的第一个重要用户,我们对此非常重视。但原以为只需半个月就能完成的开局和测试,最终花费了5个月时间。由于用户服务器资源紧张、网络配置不明,虽然这些并非公共科学计算平台的问题,但是为了部署成功,团队便承担起了帮用户解决服务器和网络问题的任务。用户每天5点下班,排除故障时间有限,开发团队经常为能申请到更多的故障定位时间而欣喜异常。为了定位某个重要问题,研发团队申请了一次通宵攻关,为客户方的机房管理人员安排了一张折叠床,问题攻关组的同事则彻夜未眠,最终成功排除故障。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值得欣慰的是,公共科学计算平台顺利打开了市场局面,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我们的重要客户。显然,540多天来,我们的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投入都获得了回报。
公共科学计算平台是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开山之作与代表性产品。身为新华三平台支撑部门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当然不会就此止步,而是将在推理平台、智能芯片等多个前沿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与市场突破,将人工智能与公司各个产品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新华三特色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道路,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新华三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差异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正所谓,凤凰已初啼,高飞恰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