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推荐到豆瓣 豆瓣空间
      • 分享到搜狐微博 搜狐微博
      •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 分享到腾讯朋友 腾讯朋友
      • 网易微博分享 网易微博
      • 添加到百度搜藏 百度搜藏
      • 转贴到开心网 开心网
      • 转发好友 告诉聊友
  • 推荐
  • 打印
  • 收藏

社区卫生信息化实地考察——三城记之北京 政府为社区卫生“埋单”

 

     改革社区卫生,变革旧有体制是前提。当有些政府官员仍将社区卫生视为“雷区”时,北京市东城区则敢于大胆尝试——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传统的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退出市场竞争领域。在信息化的全过程支撑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全过程监督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2006年6月,张伯达经历了他10年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生涯最大的一次变化: 民安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原来的北新桥医院彻底剥离出来,和东城区其他29个卫生服务站一起直属于区卫生局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原来一部分靠医院拨款,一部分靠开药挣钱的医生们成了“吃皇粮”的人。

     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东城区社区卫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传统的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退出市场竞争领域,政府勇敢地将其纳入管理体系,行使公共服务职能。在信息化的全过程支撑下,“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理想正慢慢实现。

彰显政府责任

      2007年1月,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曾深刻指出: 对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社会保障认识不足、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医疗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之一。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政府需要勇于承担,然而,在传统的过分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中,政府似乎有些“失语”。

      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从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入手,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当有些政府官员仍将社区卫生服务视做“雷区”时,东城区已经做出了大胆尝试。

      2005年8月,东城区经过10个月的调研论证,完成了题为《建立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课题报告。报告发现,百姓“看病难”,是因为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难; “看病贵”,是由于在单轴的卫生管理体制中,社区卫生系统混同在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经济效益成为主要目标,重医疗、轻预防,公益性质淡化。因此,社区卫生服务要从体制创新入手,从改革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入手,建立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结构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2006年6月,新型模式应运而生。

      “双轴体系”是革新服务模式的关键,即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竞争性体制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于竞争领域之外的系统。建立“双轴体系”: 一条线是由卫生局医政科管理、驻区各医院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 另一条则是由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全科医生工作室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明确了政府主导作用,东城区对社区卫生服务由每年的1200万元增加至2007年的2800万元。

     “收支两条线”是新型服务模式的保障,即社区卫生站的人员工资和运营经费由区财政按预算拨付,社区卫生站收入上缴财政。收支两条线彻底切断了社区卫生与市场的纽带,通过信息系统,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考核医务人员工作,唯独不考核经济指标。

     “双轴管理”、“收支两条线”,字字直捣传统卫生体系的要害。“东城区的改革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埋单的公共服务产品,彰显了政府在社区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有专家这样评价。

     “新模式变革了传统体制,而信息化则是改革的前行者、推土机,它已经超越了工具,深层次地支撑着政府改革。”东城区信息办副主任倪东深有体会,在新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中,作为体系的重要支撑,信息化无处不在,它已经融入到政府管理变革的“内核”。

精细化管理

     在东城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内,通过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幕,记者看到了东城区的地形图,全区划分为10个街道、126个社区、44个工作网格和1593个管理网格。44个工作网格中各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不设站的82个社区中各设置一个全科医生工作室,形成网格化布局,百姓步行10分钟之内就可以享受社区卫生服务。

     在东直门街道网格,记者看到地图显示出下辖的14个社区,点击新中街社区,屏幕显示该社区共有3603人持有健康卡,再往下点击名为蔡凤英的居民名字,系统立即显示出她的所有健康档案。

     在高血压的档案库里,记者看到安定门社区的地图颜色比其他地区都要深,这表明安定门社区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点击进入,系统即显示该区域内共有4657人患有高血压病。继续点击社区下的06号网格,屏幕显示出53名高血压患者的全部资料。在郭秀英的健康档案内,记者看到她是2003年6月6日被确诊为高血压的,从2006年6月开始,她已经在社区看过好几次病了,并数次接受社区医生的上门随访。

      2005年,东城区的万米网格城市管理模式曾开创了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先河,在社区卫生改革中,东城区将这种精细化管理思想注入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下,以网格技术为基础,将万米单元网格技术、地理空间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有效集成在一起,把社区居民信息全部注入到信息平台每个具体的管理网格中。在网格管理下,全科医生包户到人,平均每个全科医生负责800户居民。

      2006年6月,家住交东社区的马灵芝老人拥有了一张居民健康卡。2007年1月,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来到交东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刘东大夫接过老人的居民健康卡,在读卡器上一划,笔记本电脑就显示出老人的基本情况、以往所有就诊资料以及在慢性病管理库中的随访情况。刘大夫开出了电子处方后,进行电子签名认证,与此同时,处方信息已经流向药房,在老人付费时,药房的医务人员就已经开始配药了。

     这张小小的居民健康卡就是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载体,现在,东城区已有近7万居民拥有了居民健康卡,持卡人当前主要是5种: 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儿童、低保人员、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卡作为全部信息化过程的中心纽带,存储24项信息,将信息平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相关信息有机关联在一起,实现了社区居民、医务人员、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之间的信息互动,改变了以往以医疗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现在,在东城区的任何一家社区服务站,健康卡都能使用,它也为东城区打通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二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

全过程监督

     1月11日上午9点,交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靳丽娜医生正在给46岁的李惠兰看病。李惠兰2005年在东直门中医医院被确诊为高血压,这一天,她是来医院测量血压并开些药的。靳医生详细询问了李惠兰的近况并测量血压后,给她开了两种药: 地平缓释片和枣仁安神口服液,共计41.54元。李惠兰已经是靳医生早上的第4位病人了。

     1月11日上午9点5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一层呼叫中心内的大屏幕上显示: 在岗85人,就诊84人,持卡就诊77人,出诊2人。点击进入交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屏幕很快显示出全科医生的工作状态,靳丽娜医生早上诊断的4位病人所有电子处方、开药明细都清清楚楚。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正全天候24小时接受居民的热线电话,并且根据屏幕显示的诊断记录随机打电话给居民,询问对医生的诊断是否满意,开药是否合理。李惠兰就曾经接到过这样的询问电话。

    “在管理中心内,我们对所有的全科医生进行全过程监督,对每一个诊断、每一个处方进行实时跟踪。”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张选说。管理中心对每一位全科医生有着严格的考核: 医生给一位病人看病积0.25分、出诊0.75分、发一个健康卡0.4分,管理一个慢性病病人1分……此外,管理中心还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院作为第三方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医生的积分乘以满意度的百分比,才是最后的奖金金额。2006年,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满意度是77.2%,显著高于社会服务行业60%的平均水平。

      在全过程的监督中,集成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呼叫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中枢”,全科医生的新“武器”——笔记本电脑就是贯穿整个服务的“末梢神经”。东城区为每个全科医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接入卡、数字证书等设备,这些曾经背着药箱上门的医生们也有了信息化装备。这对于全科医生来说,无疑也是一场革命——信息化不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代表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在它的支撑下,社区卫生才能够真正走进老百姓。

     就这样,在全过程的监督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政府责任贯穿始终,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社区卫生的公共职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老百姓是最终的受益者。

本文转载自计世网

【发布时间: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