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截图保存二维码

2、打开微信中的“扫一扫”

3、点击“相册”选择二维码即可关注

首页智慧城市成都高新区

从三面镜子看清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有多管“用”

提到“天府之国”成都,人们总容易被满街飘香的火锅味挑逗味蕾,被玉林路尽头小酒馆里的驻唱刺激听觉,同时类似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众多名胜古迹,以及可爱憨厚的大熊猫也会瞬间映入眼帘……然而成都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如今,在国内越来越多城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潮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率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作为中国西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这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2020年,数字化转型有力保障了防疫与复工复产工作顺利展开,让成都高新区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逆势增长8%,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并获得“2020 IDC中国数字化转型优秀奖—信息数据领军者”。

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深入参与了成都高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并助力成都高新区完成了智慧治理中心、数据资源体系和“守信通”平台三大方面的建设,多层次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演进。

三面镜子 看清智慧城市建设有多管“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并非“智慧”、“数字”、“技术”,而是一个“用”字。它意味着成都高新区坚持以业务问题为导向,追求务实高效的建设理念。“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让决策最多跑一次、让营商最多跑一次”是成都高新区大力投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初心。现阶段,成都高新区正着力于将散落在每个部门的数据打通,不断强化社会数据融合,并通过数据分析应用进行服务,主要体现在政用、民用、商用三大维度。

在打破政用、民用和商用的壁垒上,新华三助力成都高新区推出了“守信通”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企业与个人进行信用画像,做到放得有据:根据信用评价进一步减免审批事项;管得有度:根据信用评价优化监管抽查频度;放管结合:通过数据为政府决策与监管提供数据依据,着力打造诚信透明的营商环境。

除了日常提升数据在政用、民用、商用三大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需具备应对重大、突发挑战的能力。成都高新区的数字化建设也正在向这一目标前进,并在年初的战“疫”行动中初露峥嵘。

政用层面,针对疫情的进展,成都高新区制定了“数字抗疫”行动,从严防严控到复工复产分阶段执行。在疫情胶着阶段,新华三为成都高新区搭建了由1个疫情专题数据库、1项大数据专报机制、两端战役实况平台和N个场景分析成果构成的“1+1+2+N”抗疫框架,协调多部门,建立起疫情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做好信息排查登记工作。进入防疫经济两手抓时期,成都高新区制定了“1+3+N”框架:1张图实时展现疫情概况,入域管控、入户排查、精准医疗3大专题支撑决策、N个应用。在严防疫情复发的前提下,加大对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

民用层面,疫情推动远程服务需求的激增,成都高新区也着力提升不见面审批、非接触式办公的能力,并迅速开发出多款应用,直接提升了办理效率与群众满意度。

商用层面,成都高新区快速开发出复工复产平台,形成企业服务中心,搭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主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主动“送政策上门”,推出“共享用工”等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部署城市数字大脑 形成智慧治理格局

2017年,成都市提出建设城市数字大脑的理念,成都高新区则作为转型的先锋,率先引入新华三等技术合作伙伴,建设城市数字大脑。

短短几年间,已初具成效。2019年,成都高新区“城市数字大脑”实体指挥中心正式落成,成为高新区数字化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大厅中的几块数据大屏背后,是一场范围遍及全区各部门的“数据库大会战”:成都高新区打通了65个系统,归集整理了12.19亿条数据,形成了可视化的系统,并围绕一网统管、一屏会商,衍生出群租房治理、渣土车治理、全面全时巡视等17个专题。

2020年,成都高新区推出34个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新基建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在这次全面布局新基建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相关项目再次成为重头戏。通过将新基建与城市治理有机结合,成都高新区与合作企业共建城市数字大脑,推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

面向未来,在新华三的支持下,成都高新区还将在数据发力,在数据规范管理方面进行探索,打造数据融通的体系,推动建设数字解决方案的开放推广体系,并持续关注智慧城市在应用层面的推广,让包括对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的更多人,也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