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区域语言: EN CN HK

网络产品技术培训工作点滴谈

/廖福建

加入华三培训团队已然五个年头,有幸见证培训业务年销售突破1600万大关,有幸分享培训中心荣获公司级“2009年度金牌团队”荣誉。喜悦过后,对公司以及对所在部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加强烈。常思考自己负责的业务模块怎样才能更好,如何与团队配合更顺畅,为培训业务高效运转保证我这段“齿轮”强劲有力、滑溜啮合……,分享个人感受与体会。

对于网络产品技术培训交付业务,除了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保障以及一丝不苟的后勤接待工作外,我想,最最关键的就是师资了,技术专家不一定能讲好课,而培训中心只有一两位专职讲师,刚来到培训中心对此有些许不理解,很快,我就叹服我们的强大的培训交付授课能量。原来我们有健全的开放的兼职讲师评定机制,对各产品技术领域专家有授课方面的有效引导,各产品线以及测试部门的技术人员会定期自发组织试讲活动。除了对内部人员有兼职讲师评定外,我们对合作方的专职讲师有科学合理的认证机制,没有取得相应课程认证证书就不能上岗。对合作方讲师的培养除了认证考核,我们还会不定期举行集中培训,定期调派讲师到公司内部各产品技术维护部门实习,参与网络设备的现场以及远程维护,使得合作方讲师得到全方位的极大锻炼。 “全民皆师”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了好的讲师培养机制,具体授课技巧等方面细节的提高,还需要精耕细作。个人的体会如下:

认清网络技术特点,明白授课核心内容。常听到“不知所云,一点都听不懂”的议论。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听课者自身的因素,授课者对授课的核心内容把握不准,或者是自己要讲什么,阐述不清等有很大关系。很多网络技术理论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例如OSPFBGPMPLS、以及组播路由协议,我们一定要交代清楚你现在讲的是控制层面还是数据层面。

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一般的思路是,这项技术有什么用或者说为什么要开发这项技术,同时讲清楚它的应用环境、场合,有什么样的效果,正因为有用,我们才去研究它。接下来就要说明如何用的,就是我们要讲的技术原理。讲述技术原理时,要清楚总体设计算法与具体实施方法的关系。只讲设计算法会空洞,而直接讲到实施方法步骤有点突兀。例如生成树协议STP这样讲比较合适。

有了主导思路、总体实施框架后,就需要说细枝末节,具体的细节模块讲解是基石。

所谓枝节,就是一些技术在应用当中,遇到一些小问题需要解决,就像打补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实施起来更有效性能更好,我需要再作一些工作,比如BGP的反射器、团体联盟等技术,象这种枝节,一般讲清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这种技术如何解决的。

   把人为升华后的概念与技术本质的关系点破。技术细节由许多概念组成,而概念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有些概念借助于生活中的术语。例如我们在讲解L2TP隧道、GRE隧道、IPSEC隧道、MPLSLSP隧道等等。到底什么是隧道,以自己初学的切身体会,当老师提到隧道概念,自然会在两个设备之间想象有一根管道,这个管道的两端真正的节点是谁?中间的设备如何配合的?想来想去,长时间不得要领,到底隧道是啥东东?这时候一定要讲隧道的本质,本质就是在设备两端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当数据需要转发的时候,会把具体的数据流原封不动的封装在某个协议报文中,所谓隧道的建立、维护、拆除等就好理解了,就是隧道两端设备相关参数的得来、变化、消失等。所有人为升华后的技术概念描述,最终逃脱不了报文的封装,也就是具体的表示方法。

讲解原理时,适当列出相应命令。具体的命令比较容易让学员接收,感觉就是看得清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存在,不是那么虚的东西,不同设备命令形式可能不同,没关系,解释命令的涉及的参数方面,本质上需要设定哪几项参数。这样列出命令后,原理有所表现,命令本身有据可查,相互依托,理解起来就不会生疏。

有了核心内容,有了总体思路,又如何自然地推进授课进度?层次提问是很好的办法。问题的设计不是乱提问,而是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解决完一个问题,再来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自然而然推进要讲授的内容,问题的引出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让学员觉得没有下一个问题的引出,就好像缺点什么似的。比如我们在讲解VRRP协议是,以下几个提问,可以推进授课,在开篇讲清楚此技术用在什么样的环境,达到冗余备份的效果后,紧接着就会有如下的问题,问题一,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自问自答,是采用主次虚拟路由器的办法,正常情况下,内部用户会数据流会通过主路由器的链路上行。问题二,数据为什么通过主路由器上行?问题三,当主路由器方向的链路断掉后,链路是如何切换的?问题四,切换的时间大概12妙钟,为什么切换地如此快速?记得有一位大学老师,来参加我们网络学院讲师“进修”学习,听完此节后,感叹“看似简单的VRRP还有这么多头头道道,挺有意思的!”当然,有些地方没法问为什么的时候,就要给学员信心,研发就是这样作的或者协议就是这样规定的。这些规定就是我们推理的基础。

   只要我们在培训中悉心领悟产品技术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改进授课技巧,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向优秀讲师的台阶再进一步。

感谢您对本刊物的关注,如果您在阅读时有何感想,请点击反馈。